言为心声,诗以明志。毛泽东一首卓绝古今的悼亡诗:恢宏、悲恸

荔枝姑娘诗词 2024-04-25 08:14:30

事情的起因是,毛泽东的一位最要好的同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学生易昌陶于假期病逝于家中。

毛泽东当听到同学易昌陶病死家中,物别悲痛,并引起无限思念。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于5月23日为他开了追悼会。。。

在说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由于袁世凯政府种下最初的屈辱的种子,才会有以后一系列的卑躬屈膝,外国强盗多次反复侵占我国领土,翻越重重关隘,血雨腥风,正待中华儿女去洗雪这奇耻大辱。

报仇雪耻是毛泽东那一代人浴血奋战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达到目标取向。在沉痛中觉醒,在觉醒中抗争,一直与你志同道合,并肩作战,如今少了你,我一个怎能去挽救这个艰难的时世?

言归正传,为纪念易昌陶,毛泽东在追悼会上深情悲恸地写了这首《挽易昌陶君》。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毛泽东《五古·挽易昌陶》

我深深思念着你,但你已离去不再回头。那些曾与我共度青春的老友,此刻也愁得满面风霜。我叹息连连,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难以排解。

衡阳的大雁凄厉地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湘江的春水仍被冰雪封冻,还未融化。我徘徊在南城的边缘,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回荡在花草树木之间。

城边的草地渐渐泛起绿意,我的泪水却不住地流淌,打湿了身上的青衣。眼前的山水仿佛都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只剩下夕阳伴着几朵薄云缓缓西沉。我曾期待与你一同游遍五湖四海,如今你却如花般凋零,离我而去。

此刻,我与你永别,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雄鸡啼破清晨的宁静,汹涌的波涛涌上高岗,我才稍稍平复心中的波澜。

我期盼着你能够再次归来,望穿秋水的双眼早已溢满泪水。然而,山峦阻隔了快马的脚步,飘飞的风也掀起了灵堂的帐幔。我心中的忧郁如同烈火般焚烧,我只能倚着山峰高声歌唱,抒发内心的情感。

近处的山峦青翠欲滴,远处的山峰则显得黛色深沉。我真想拔出那把磨砺多年的长剑,一试锋芒。

你看那东海之滨,外族虎视眈眈;北方边境,与沙俄的仇恨仍未消解。

想起这些,我心中怎能不感到痛恨?个人的功名得失,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钟子期早逝,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琴。这是人生中最令人伤感的时刻,连红花也无法让春天焕发生机。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但我将与谁共度余生?对着你的亡灵,我捧起一杯好酒,布帛上写满你的名字和我的悲伤。

这深深的惆怅,我又能寄托于何处?只能将它付之东流的长江,让它带着我的思念流向远方。

此时毛泽东已在湖南一师读书近两年,他内心深处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日渐彰明,当然他还没有完全摆脱个人情感的圈子。这首诗当是他这一时期复杂心态的典型反映。

一方面,毛泽东与同学常常在一起探讨学术或者外出郊游,在共同的人生追求中,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国家的形势日趋恶化,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仍在继续,而东边大海上新兴的帝国——日本,也在对我中华虎视眈眈!

我们将意识到必将有一场世纪大战发生,而学友你(指易昌陶)却英年早逝,你去得真不是时候!

在国家隐藏着深深的忧患之时,好友易昌陶死去,全校师生悲上加悲,亡友之痛,国家之耻,交相侵袭,这就是毛泽东作《五古》一诗的深刻原因,也是我们理解此诗情感线索的关键。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是融汇了个人的伤感和对国事深深的忧虑。

那就是因袁世凯的软弱和一心想称帝而对日本的狼子野心,不予反击而一让再让,国家主权在不断受到侵害。

正在这时,学友易昌陶又去世,毛泽东便把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发以为诗。这正是古今两位杰出诗人的相通之处,也可见到其中的差异。

此诗诗眼有多处体现,如反复吟唱的“思”、发自内心的“悲”、激愤不已的“叹”“怨”,与总一句的“惆怅”。

从点上看,其过渡应是“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句,此前都是伤亡友,先直接从“思念”写起,君去余我,那么伤感!由人而物,雁叫泪零;由现在而过去, 青草萋萋;再回到眼前,夜不能寐!风吹灵帐,触目惊心!

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就此止步,他深深的悲愤落脚点更在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从“我怀郁如焚”开始,他的情感急速飞扬,从“放歌”到“试长剑”“辞浮贱”,他出于一个爱国青年的敏感,对东海“岛夷”与“北山仇怨”已引起高度警惕!

毛泽东担心得有理,大约二十年之后,日本成为中国的劲敌,中华民族几乎被其灭亡!

作这首诗的次年,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萧子升的信中预见: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从“子期竟早亡”句开始,毛泽东的情感又回复到伤友,那么这二者又是如何过渡的?

毛泽东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要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赴国难,可是正当国家需要志士仁人之时,易昌陶却英年早逝!这就更加引起毛泽东的伤感。

最后一句,意境颇开,毛泽东欲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他要将满腔的惆怅付之东流水,亦即说他不打算沉溺在悲痛当中,他要走出来,以自己的努力,蓄力储能!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难得的一首悼挽诗,他后来还写过悼戴安澜将军和悼罗荣桓的诗,但诗艺都比不上这首,篇幅也远不及这首。

说到友谊的悼亡诗,陈独秀也写过《哭汪稀颜》“凶耗传来忍泪看,恸君薄命责君难。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陈独秀因为清政府的通缉,从安庆逃亡至日本,在日本认识了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组织了“励志社”,回到安庆之后,又创建了“青年励志社”。

他们后面又写文章,出报刊,一来二去就认识了汪希颜,他们共同讨论了教育、社会理想,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年仅29岁的汪希颜在南京病逝,陈秀独对好友的离去感到惋惜,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朋友间都有着过命的交情,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理想长年在刀尖上行走,每少了一位战友,都是一次钻心刺骨的心痛。

都说国泰才能民安,今天能过得如此和平的生活,都来源于无数革命英雄。我们要感谢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让我们过上今天安宁稳定的日子。

他们无畏的牺牲和坚定的信念,铸就了今日的辉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18

荔枝姑娘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