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战役终于停火了。缅军接受战败的现实,不仅放弃了果敢,也放弃了缅北华人第一大城市:腊戌。这也意味着,果敢同盟军由于拿下了腊戍,一举超越佤邦联军,成为整个缅北地盘最大的民地武,旗下管辖人口超过100万。只要果敢同盟军,安安稳稳地经营,把腊戌经济搞起来,未来,缅军想要反攻腊戌,机会就更加渺茫了。
为什么缅军会放弃腊戌呢?不是缅军想放弃,而是根本打不赢。缅军曾多次抽调主力部队,配合空中掩护,猛烈反攻腊戌,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腊戌本就是一座坚城,有机场,有铁路,有高速公路,后勤物资源源不断。腊戌还是一座兵源宝库,全城人口超过80万,其中80%都是华人。果敢同盟军在当地征兵,都是同样的民族,说同样的语言,优势极大,根本就不怕与缅军打消耗战。站在果敢同盟军背后的,还有佤邦联军提供的强大后勤支持。
而缅军呢?早就军心涣散,丧失战斗意志了。在果敢战役中,就有2000多名缅军士兵,集体投降。为什么缅军不愿意死战到底?核心在于三大原因:一是,缅军对缅北的控制,本身就十分薄弱。从贡榜王朝开始,到英帝国殖民时期,再到二战后,缅北都保持了高度自治的状态。缅军对缅北只有名义上的主权,并没有实际上的控制权。
二是,缅军待遇太差了,基层士兵月薪才500块钱。就这500块钱,还会被上级军官所抠扣,实际到手也就两三百块钱。这么点钱?谁能为缅甸军政府卖命呢?三是,缅军在缅北采取了一种“军户”制度。士兵驻扎在缅北,他们的家属也驻扎在缅北。当战斗不利的时候,这些士兵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属考虑。一旦自己战死了,老婆孩子也会变成俘虏。因此,很多缅军士兵为了保护家人,选择了投降。
实际上,这一仗打完,缅北反而可以迎来一段持久的和平岁月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中方斡旋下,果敢同盟军与缅军签署的第三份和平协议了。在老街战役时期,双方签署第一次昆明和平协议。缅军同意撤退,却中途反悔,撕毁合约。但果敢同盟军改变战术,采取“围而不攻,步步紧逼”的策略,全面拔除外围据点,切断缅军后勤线,迫使缅军投降。
于是,双方签署第二份昆明和平协议。可缅军却不甘失败,把和平协议当做缓兵之计,一边寻求俄罗斯军援,一边出动战斗机,猛烈轰炸果敢同盟军,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为了阻止缅军反攻,也是为了扩大战果,缅军发起“腊戌闪击战”,仅用23天,就攻取腊戌,拔掉了缅军在整个缅北地区的大本营。缅军遭遇闪崩!
丢掉腊戌,直接创造了缅甸史上的百年耻辱。敏昂莱不甘心,也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失败。可打到这一步,缅军已经丧失战略主动权了。此后,缅军针对腊戌的反攻,都变成了一种“政治仗”、“面子仗”。缅军是明知打不赢,却不得不打。而且,缅军也十分害怕丢掉曼德勒。要是曼德勒丢了,那缅甸就真的要被一分为二了。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缅军反攻腊戌,但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曼德勒保卫战”。缅军至少要把战线压迫在腊戌一线,而避免果敢同盟军威胁到曼德勒。
这时,双方也就陷入了漫长的僵持战。缅军打不进腊戌,果敢同盟军也威胁不了曼德勒。经过持久的僵持之后,中方第三次斡旋,双方这才达成了第三次昆明和平协议。这份和平协议基本就宣告,缅北战争要告一段落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次,第二次,缅军都还没有被打服。可第三次,缅军是彻底被打服了,也不敢再撕毁协议了。对缅军而言,为了对付果敢同盟军,已经损失太多兵力了。可缅军的敌人却不只有果敢同盟军,再这么消耗下去,缅军就有崩溃的风险了。
对中国而言,缅北停战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皎漂港可以加速建设,投入运营,中缅铁路也能摆上台桌,有望尽早,为云南省打通印度洋。从加沙停火,到缅北停战,再到俄乌和谈全面重启,各地战争都在走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