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看来大多数人对汽车防撞保护理解都有一个误区,好像防撞梁的强度越高越安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防撞梁的强度不能太低,同时也不能太高,强度要“适中”。
防撞梁条主要有两个作用
1. 降低低速和中速碰撞时的维护成本。
这个很好理解,整体碰撞强度不是很高,如果防撞梁不弯曲,水箱和防撞梁后面的电机当然不会损坏;侧挡泥板够用了,价格也不算高。
2、用于吸收中速和高速冲击中的冲击力。
汽车整备质量很高,中高速冲击力巨大;那么这个力一定要打断防撞梁,然后打到水箱和发动机上,这样发动机舱内的所有物体都可以作为减震材料,目前暂不考虑撞车修复的经济性,但是仅在撞车后是否可以挽救生命。
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多少电视。孩子们把身边捡到的东西当成玩具,最常见的就是找根木棍玩英雄,谁要能找到一根钢筋那就了不得了。
依稀记得小时候用钢筋打石头直接把虎口震裂了,不过玩木棍的小伙伴就没有事。
由于木棍的强度低,敲打石头产生的力显然会把木棍断裂,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钢筋的强度虽然高,但是力量是通过钢筋直接作用在手掌和虎口上的,所以虎口震裂了,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真实出现的。
同理,如果车子的车架很结实,防撞梁也很结实,撞击的瞬间车体不会弯曲,而是把力传递到每一个位置。车的车身,还有车里的人,你们感觉如何?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车内的乘员在撞击的瞬间还有一个向前的惯性力。如果车身变形不能缓冲冲击力,巨大的力会影响安全带的束缚力相互作用 ,安全带就可能变成“捆仙绳”了。
因此,在猛烈撞击的瞬间,需要通过身体结构的崩塌来“化掉”一部分力量。其实真的是一个“接化发”的过程。如果没有崩溃缓冲器,身体在撞击后会反弹很远。
汽车的防撞杆并不是碰撞保护的唯一部分。冲击力首先要通过防撞梁,然后到纵梁,最后到车身,但这只是正面和正面碰撞时的一个传导过程。否则,防撞杆无法保护该位置。该位置仅由车轮、车轮转动和A柱支撑,而汽车后部则由D柱和行李箱结构缓冲;防撞梁其实很窄,只能覆盖车头总宽度的65%左右,是前防撞保护的盲区。
但是在碰撞的瞬间,司机总是不自觉的往大方向躲避,所以汽车的防撞保护的重点就在A柱上,但是由于A柱不能用游标卡尺测量,也不能用锤子敲下来,于是一般的“专业人士”都不对其进行测试。
应该使用柔性相当好的材料
让那些要高强度钢的人去抡下大锤就知道了,大锤基本上都是木柄,有些还用竹柄,没见谁把大锤焊根钢管做柄的![得瑟]
日本车的“缓冲防御”,就非常厉害了。追尾美系车。人家就保险杠中度变形。日系车前脸整个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