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这16个经典的字,我们并非真的理解

问过蓝天 2019-04-29 00:16:14

有关于“空色”的理论,在当今的生活当中已经非常深入人心,虽然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妨碍它广为传播。

观音

就像佛教在中国一样,佛教本身非常理论非常思辨,但却因善男信女们求神拜佛而发扬光大。

其实“空色”这一概念出是于观世音菩萨讲的《心经》。

《心经》是观音菩萨专为舍利弗讲自己觉悟的经验,“舍利子”也就是舍利弗的,因此《心经》这本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观音菩萨自己觉悟的实际体会。

二是针对舍利弗的问题。

观音像

舍利弗本人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正是因为勤奋,在《维摩洁经》里有记载舍利弗好在林中晏坐,专修禅定,于是维摩洁居土诃责他, 要他不要着相。可见智慧越高的人越容易着相。

禅定是静坐内观,这是有利于观自在的一种身姿。但在观自在时,只有自己在,没有别人在,别人无法在场指导,一切只能自己体会。

因此当观自在时,你观的是什么呢? 你是如何观的呢?或许正是因为观世音在交谈中发现了舍利弗的问题,才有这本经书的缘起吧。

最大的‍观音像

因为观音一开始就说了这句很重要的话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为这是“观自在”的实际所见,也是观音菩萨自己的觉悟的真实经验。但是只讲自己的道,就还不够。因为光这么讲,舍利弗未必能明白,所以讲完了之后,就还要有所解释。

因此观音接着就解释前面他讲过的话,解释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于是讲到“照见五蕴皆空”的,讲五蕴是如何为空,讲这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的过程。

观音像

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说是理解,也可以说是觉悟感受,也可以说是觉悟,“照见五蕴皆空”,其实可以不解释。但如果观音不解释,舍利弗可能就只知结果,不知过程,恐怕很难知道观音如何觉悟的。

这句话是把色、空分开说的。色、空为什么要分开说呢?因为此时是见在色上。如果不见色,也就不说色了:如果没有色。也就不说空了。

由此可知,虽然观音是在”观自在”,但开始所观的, 还是在外,看见的还是色。落在见上是有分别的,所以才会有色和空地分别。有了色,就着在见上了,所以才有“五蕴”。

五蕴是哪来的?

观音像

就是从见上来的。落在见上,有了分别,就 有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就都来了。 落在见上生分别,就掉到五蕴里了。

所以“观自在”一落见, 一见有,一触色,就要从上面悟出来。悟出来,就是不着色,不落见,因而不作见色的分别。一旦不见色的分别,则色非色, 那么与色分别相对的空,也就空非空。色与空的分别就没有了,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 空说的是分别,而“不异”说的是不分别。而不分别是 从分别上说的,所以先见分别之异,然后才悟不分别之不同。悟的时候,已离分别,即已离见色。

千手观音

为什么呢?因为观自在者,观的是自在,不是观色:因此观色即离,于是无色;无色即空,于是色不异空。色不异空,则空亦非空,因为没有空相了。

如果还有空相,空相就是色。故知见本是空,着色为相,所以空不异色。 “不异”两个字,是说分别的时候,其实不分别;但是不分别的时 候,其实已经分别了。 观已经是分别了,不分别怎么观呢?

但是“观自在”并不是要观分别,而是观不分别,因此见到分别之色,色就立不住了。 为什么呢?

因为有观自在之觉,在见色之时,觉知就往回返了, 所见之色随之就隐了,就不见了。色无则空,可是中间并没有断见,观照是通的。于是现自在者就看到了由色奉空、从有到无的 过程。

古人心中的观音形象

这是在体会上说的,不是在理上说的。因为理很多人都能解释,但真悟并实证却没有几个人。因此只有进人到观自在的这个层面,才可以体会得到。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体会很重要,有了这个体会,就没有见上的分别了。

到无分别见,就没有色空的分别了。没有色空的分别,色空就是一回事,也就无色无空了。此时若还讲色空,则色非色,空非空,所以才能说真正的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已的真实体会。

善男信女

所以这句话,是不落分别见之见, 是无分别见之见识。所以才能叫做悟见,也就是常说的道见。 道见不是不见色、不见空,不是不见五蕴,而是在见色见空、见五蕴时,同时也见到了不分别的所在和自在,见到了非是本色皆空、也就没有了“五蕴”的存在。

所以道见是本质上就是观自在时悟见到了无分别的自在, 然后又回到了分别见上,于分别见上见不分别。所以“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道见。

观音阁

佛也说我们平时见物是物, 这就是俗见;但是觉悟者见物, 不当物看,他见的不是物,而是我, 于是因见我而见道。

理解、体会到这层意思,对于整本的《心经》基本上已经解完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