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春节母亲让我给揭不开锅的邻居送粮,如今她儿子百倍报答我们

沙砾拾贝人 2025-03-25 10:58:57

7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夏天的洪水冲垮了田地,颗粒无收,整个村子都笼罩在饥饿的阴影里。我家虽然也受了灾,但好在舅舅在县城的食品厂工作,偶尔能接济我们一些。可隔壁王大娘家,就真的揭不开锅了。她丈夫早逝,和儿子小明相依为命,那年小明才十岁,瘦小的身子仿佛风一吹就能倒下。

我永远忘不了腊月二十八那天,厨房里飘来红烧肉的香味,我妈却叹了口气:“王大娘家过年怕是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父亲听后,沉默半晌,转头对我说:“大福,你去给王大娘家送点米和肉。”

八岁的我,心里很不乐意。“咱家也不富裕,凭啥要接济他们?”我嘟囔着。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远亲不如近邻,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说不定以后小明有出息了,还能帮衬咱们家。”母亲也在一旁附和:“你爸说得对,帮人积德,快去吧。”

我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端着碗,提着布袋,磨磨蹭蹭地去了王大娘家。还没进门,就听见小明微弱的哭声:“妈,我饿……”王大娘的声音颤抖着:“再等等,妈再想想办法……”

我敲了敲门,王大娘看到我手里的东西,顿时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谢谢……谢谢你们全家……”小明闻到肉香,眼睛里也闪现出一丝光亮,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父亲的话,觉得好像也有点道理。谁知道呢,也许小明真的能出人头地,帮上我们家什么忙。可村里有些人却说我们家傻,自己都不富裕,还帮别人。父亲只是淡淡地回应:“人穷志不能穷,不能眼看着邻居挨饿。”

时间一晃,到了1982年,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小山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种了一亩地的水果,王大娘家也种了些蔬菜。虽然日子不算富裕,但至少能吃饱饭了。我和小明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小明学习特别好,经常帮我补习功课。父亲看到后,总是笑着说:“看吧,我就说小明这孩子将来有出息。”

1988年,小明考上了省城重点大学的医学院,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王大娘拉着小明的手,哭得像个泪人:“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家乡。”父亲也拍了拍小明的肩膀:“好好学,将来回来造福乡里。”小明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看着小明远去的背影,心里突然空落落的。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教师。小明则成为了省城大医院的心外科主任,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在医学界名声大噪。

2019年的春节,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父亲突发心梗,被送进了医院。当时医院人满为患,我和母亲焦急万分。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小明!他穿着白大褂,匆匆赶来:“大福哥,别担心,我来看看叔叔。”原来,他听说父亲病了,特地从省城赶回来,不仅亲自为父亲做了手术,还安排了最好的病房和护理。

手术很成功,父亲很快康复出院。我们全家对小明感激不尽,可他却说:“当年要不是叔叔婶婶的那碗肉和那袋米,我可能早就饿死了,哪还有今天?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听着这番话,我的眼眶湿润了。当年那一小碗肉,竟然救了两个人的命。

如今,小明依然不忘家乡,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送来补品。2020年疫情严重的时候,他还给全村寄来了一大箱防疫物资。去年,小明更是决定在村里建一个卫生站,说是要为家乡父老做点贡献。

我陪着小明一起筹划卫生站的事情,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瘦弱的小男孩,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我终于明白,父母当年的善举,不仅仅是帮助了邻居,更是播撒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善良和爱,永远是照亮前方的明灯。正如父亲常说的那样,“善有善报”,这“报”也许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一种爱的传递,一种希望的延续。

0 阅读:0
沙砾拾贝人

沙砾拾贝人

挖掘生活里被忽视的珍贵,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