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2万人进军苏联,朱可夫下两道命令,大败日军

时光会逆行 2022-11-08 21:43:51

1939年5月,黑龙江和外蒙古交界处的诺门坎地区,受到了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大举进犯。在日军的攻击下,这里随时都有沦陷的风险。

作为苏联远东地区的边境防线,诺门坎本身具有的战略属性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人都很清楚,无论如何,这块地是绝对不能就这样拱手让给日本的。

然而,面对日军蓄谋已久的投袭,诺门坎驻扎的数量稀少的苏联边防军队再也起不到有效的抵御能力。无奈之下,幸存下来的将领们只好向领导人斯大林求援。

得到前线传来的消息后,斯大林也对日本的卑劣行径感到十分愤怒,他当机立断,派出了朱可夫将军率援军紧急奔赴前线。

抵达战场后,朱可夫在短暂的战局分析之后,下达了两道命令,而就是这两道命令,使得这场战斗的局势瞬间逆转,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使得日军落得了惨败的下场。

斯大林为什么会特意挑选朱可夫负责这次战役?朱可夫又下达了什么命令呢?

傲慢的关东军

1937年,日本人针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拉开了序幕。

在战争的初期,日军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南下迅速侵吞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彼时的中国尚未形成有效的防守,面对装备精良,素养极高的日本军队只能节节败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信心空前膨胀的日军,竟然不满足于把战场只放在中国,还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北面的苏联。

此时的日本,已经完全占领了中国的整个东北地区。这里资源丰厚,日军将这里打造成了关东军的军事补给基地。

但是,在日本的眼中,它并不只是承担着侵华战争战略要地的作用,与此同时,东北还是连接着中国与苏联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彻底夺得东北控制权之后,日军成功切断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直接地理联系。

日本关东军

如此一来,日军的进攻压力大大减小,但是贪心不足的日本人,却开始盘算让关东军在南线和北线,同时进入对苏联与中国的战斗状态。

事实上,在日落占领东北以后,在边境线上就与苏联时有冲突。当时,苏联最精锐的部队都在西线,而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则是相对较为弱势的边防军。

也正因如此,在初期的几场冲突之中,日军均取得了上风。

但是由于东北与苏联接壤地区属于苏联的远东地区,地缘位置十分偏远。起初,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并没有将这些小规模的冲突放在心上。这给了日军极大的自信。

于是,日军开始有了更疯狂的想法:趁苏联毫无防备,从他们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

从1938年开始,日本关东军内部,已经在为进犯苏联做准备。这次的计划,关东军并没有交由日本本部进行决策,而是擅自敲定了作战计划,进行了战争的筹备工作。

在侵华战争初期的所向披靡使得关东军变得傲慢,他们自认为已经具备了和苏联的部队相抗衡的能力,只要做足了准备,这场战役,他们一定会是最大的赢家。

在经过长达一年的战略观测后,日军把他们的进攻位置,放在了苏联远东与蒙古相接壤的诺门坎地区,这里驻守的苏联部队,是整个苏联边境最薄弱,也最容易突破的。

1939年5月,筹备已久的关东军终于显露了他们的獠牙,在诺门坎地区,展开了针对苏联边防军的疯狂进攻。

诺门坎战役

起初,在察觉到日军的炮火袭来之时,驻扎在诺门坎地区的苏联军队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慌张。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小规模冲突,在他们的眼中,这次,关东军的来犯也是与之前相同,并不会持续太久。

小松原道太郎

但是,当士兵们组织起松散的武装,与关东军正式在战场上对峙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这次前来的日军显然与以往完全不同,他们配备了大量重火器和坦克飞机这样的现代化战争武器。虽然当时日军的部分军备设施与苏联还存在着断代的差距,但是,在关东军统帅小松原道太郎看来,这些武器用来对付几乎毫无准备的苏联边防军,已经是足够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呈现出像小松原道太郎意料中那样一边倒的态势。驻扎在此的苏联部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竟然迅速组织起了有效的抵御。面对苏联的铁甲部队,日军的坦克如同纸糊一般脆弱。最终,日军的第一次进攻,也以失败告终。

但是,随着关东军不断的往诺门坎地区输送兵力和武器支援,原本就殆战许久的苏联边防军逐渐还是显露出了倾颓的态势。

随着关东军一路推进,苏联边防军筑起的防线终究还是崩溃了,眼看着诺门坎地区离沦陷只有一步之遥,边防军统帅终于还是向斯大林发起了求援。

斯大林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接收到诺门坎地区发生的变故时,并没有感觉到太过意外,因为在此之前,他对此已经有了预料。但是当时的斯大林还不能够确定日军的进攻时机和发起进攻的地点,而且,西线部队也不方便直接抽调到远东。

因此,斯大林做出的举措是为当时受到日军侵略的中国尽可能多的提供军备设施,在为中国提供防备力量的同时,起到一个针对日本的牵制作用。

但是,没想到日本还是孤注一掷地发动了这次攻势。

作为以强悍闻名于世的铁腕领导人,斯大林并不会因为对手是日本就掉以轻心。他十分清楚,西线的纳粹德国还在虎视眈眈,在这个关头,绝对不能允许后院起火的情况发生。

东线的战斗绝对不能失败,哪怕是一次都不行。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斯大林将正面迎击日军的重任,交给了朱可夫将军。

朱可夫受任于败军之际

此时的朱可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过一次大战。

因此,在斯大林对他下达“只接受胜利,绝对不允许失败”的军令时,朱可夫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反而显得异常的兴奋。

这次,斯大林为他调拨了一批机械化部队,骑兵出身的朱可夫,从很早以前就曾经设想过用坦克集群来套用骑兵的高机动化作战,但是此前朱可夫从未有过大规模指挥机械化部队的机会。

这次,他决定拿日本人开刀。

但是,在朱可夫抵达前线后方才发现,目前,苏联部队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许多。

面对关东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节节败退的苏联边防军此时的士气已经跌至了低谷。这样的部队,即便是配备了充足的军备,也很难真正的对日军形成有效的打击。更何况如今日军调配的资源远超苏军。

因此,朱可夫抵达前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调动士气。

他在军中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并且立下了严明的军纪,以苏联一脉相承的铁血方式,针对部队进行了整顿。

在开战之前,朱可夫发表了最后一次战前动员,他告诉士兵们:“敌人只是一帮毫无人性的野兽,不必怀有悲悯,也不必害怕,如果不用绝对强硬的姿态将他们彻底碾碎,那么遭殃的不止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家人!”

最后的战役

战争开始后,面对源源不断输送到诺门坎地区的关东军,朱可夫率领的苏军部队仍旧是陷入了苦战,情况相比之前,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

但是,朱可夫对此却并未表现的过于焦急。因为他知道,以苏联现在拥有的兵力,即便是可以正面抵御日军,但是想要完全击溃敌人,只靠一味的正面迎敌是行不同的。

面对眼下的情况,朱可夫有自己的战略构思。熟悉朱可夫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战略突袭的高手,这种突袭并不同于日军的偷袭,而是韬光养晦后的厚积薄发,以瞬间的爆发力将敌人彻底吞没。

而且,他此前构思的利用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战略构想,已经逐步成型了。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将日军一举碾碎。

完成这一切的条件,都需要日军逐渐放松警惕。为此,他必须先示敌以弱。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朱可夫下达了两则至关重要的命令:一是向外散布大量虚假信息,刻意构建虚假的薄弱防御。二则是隐蔽作战意图,不暴露任何军事行动,让敌方误认为自己要打持久战。

这两条命令的意图,都在于麻痹敌军,使得对方掉以轻心。

而日军也十分配合,在接连的胜利之下,以为苏军也不过如此,便放松了警惕。

1939年8月20日,自以为已经取得了胜利的日军竟然给所有士兵都放了假,打算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胜利。

而朱可夫也终于等到了时机,在这一天凌晨发动了进攻。

此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囤积的所有兵力和机械化部队,都在这一刻倾巢而出,向关东军总部发起了猛烈的袭击。

大批毫无防备的日军,在睡梦中就被一轮接一轮的轰炸炸成了碎片。单是大部队抵达之前的轰炸,就已经使得日军兵力削减了一大半。

在轰炸声渐渐平息后,在轰炸中得以幸存的关东军将士们以为这场噩梦已经结束了,他们纷纷走出营地,打算撤退。

然而,他们惊恐的发现,在远处一望无际的平原天际线处,黑压压的坦克部队朝着他们的方向极速奔袭而来。

与之伴随的,还有响彻整片天地的用喇叭播放的国际歌的声音。

这一幕,对关东军的冲击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们在恐惧的支配之下再难迈出步伐,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枪。有人当场选择了切腹自尽,有人则跪在地上乞求一条生路。

但是,在朱可夫的命令下,谢谢苏联军队已经明白,绝对不能给面前的这些野兽留下一丝一毫的机会,要将他们彻底碾碎,要让苏联成为他们的梦魇,一提起就会害怕的浑身发抖。

就这样,钢铁洪流淹没了关东军的营地。日军的有生力量,几乎被摧毁殆尽。

接下来,这场战役已经演变成了苏联的单方面碾压,只用了几天的时间,进犯苏联的关东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样的惨败,使得关东军内部也经历了大换血,大量高级军官引咎辞职。在日本本部的敕令之下,这场战役不得不仓皇结束。

9月16日,苏联与日本达成了停战协议,这场战役,以苏联的完全胜利告终。

诺门坎战役为日军留下了一生的阴影,而朱可夫也凭借在此役中出色的表现,大幅提高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与威望。

自此以后,日本终于清晰认识到了自己与苏联之间的差距,打消了进犯苏联的念头。而苏联也因此在日后爆发的的苏德战争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情况出现,极大程度上捍卫了国家的安全。

0 阅读:235

时光会逆行

简介:时光不会逆行,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个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