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个人尊重别人,那他自然也能收获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单纯的思想让古人不会将事情考虑得太过复杂,只要滴水之恩,就足以涌泉相报。
曾经王伽押解七十名囚犯回京复命,在路上却将囚犯的枷锁,全部解开,让其自由活动,没想到这些囚犯却一个也没逃跑,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押解囚犯事情发生于开皇元年,隋文帝接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知晓治理天下的不易,隋文帝修改了原本残酷的刑律与制度,使相关制度更加适合南北统一后的中国。
不仅如此,他在很多事情的管理上,也显得十分宽松,并不像其他朝代中的许多皇帝一样,非要按照模板化的工作方式,实现最终目标。只要结果一样,方法并不重要。
故事主人公王伽,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出帮助囚犯解除枷锁的决定,否则换个朝代的话,估计一行人还没到京城,王伽本人也成了囚犯。
彼时,王伽为齐州的一名小官差,为人和善、办事认真,别说当地百姓认为他是个好官,就连囚犯见到王伽,都会觉得王伽和其他官员并不相同。
只不过王伽平日里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踏踏实实度过一辈子,这也导致上级领导始终对他没有足够的重视。
有好处、能捞油水的事情轮不上王伽,反倒是各种脏活、累活,都交给王伽去处理。
这不,押送七十名囚犯前往京城,也就成了王伽十分头疼的难题。别看王伽有官服护身,可一旦有人铁了心要劫囚车,王伽一行人,多半也挡不住。
然而上级领导都下了命令,王伽也不可能推辞。就这样,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京城出发,一路引来无数目光。
好在事情远比王伽想象的还要顺利,都已走出许久,仍然没有任何意外。可就在这个时候,王伽却突然发现,别说囚犯们快要坚持不住,就连押送他们民夫和官差,似乎都到了极限。
慈悲为怀赶路而已,这还能走到极限?原因很简单,囚犯们身上佩戴的枷锁和镣铐,实在太过沉重,官差和民夫,为了确保按时抵达京城,还要时不时地要扶着囚犯前进。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了解囚犯身上的“装备”就知道,这并不夸张。
首先是上半身的枷,由两片木板组成,将手和头固定在同一高度上。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影响,可时间一长,必定会导致血液不流通,给犯人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则是下半身的镣铐,由于七十人的队伍数量实在太庞大,王伽等人为了方便管理,便让七人为一小队,将这七人脚上的镣铐全部串联起来。
一旦某一人倒下,余下六个人必将受到牵连。还没走多远,七十名囚犯,就已经没有一个人还保留着“人样”。个个浑身带伤,端的是无比凄惨。
王伽再仔细一看,所有人的眼睛里,都已没了光亮,似乎再走一阵子,那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无奈之下,王伽将所有众人集中在一起后表示:我理解诸位行动的不易,但各位不妨看看,因为你们的过错,官差也莫名受到了牵连,可有一丝羞耻之心?
原本还在小声抱怨的众人,瞧着身旁同样狼狈的官差,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
王伽眼见时机成熟,于是当即对众人表示:虽然你们触犯了法律,也连累了官差,但一路的辛苦,我也无法做到熟视无睹。倘若再这样走下去,或许也没多少人能够活着抵达京城。因此,我希望能够给你们解开镣铐,大家在规定时间内抵达京城汇合,如何?
别说犯人呆立当场,甚至就连同行的官差,也吓得不敢说话。好不容易有人上来劝说王伽,倘若犯人逃跑怎么办,王伽却轻声说道:便是我一人承担罪责,又何妨呢?
同行官差无话,官差和犯人则就此分别,各自朝着京城出发。
最终的结果也十分喜人,不仅所有犯人都抵达了汇合地点,甚至还集合时间提前了数日。
后来隋文帝听闻这件事情,忍不住夸赞王伽:胸襟之广阔,古今少有。
而信守承诺抵达京城的犯人,也都被隋文帝当场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