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百件文物传奇之二:欢乐起舞的先民“舞蹈纹彩陶盆”

香波聊旅游 2024-06-22 09:36:29

这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秋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陶盆以细泥制作,呈黄褐色、大口微敛,卷唇,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施黑彩。口沿上是由叶形圆点和斜向的平行线交替组合而成的简单纹样。外壁上有三道弦纹环绕在盆腹上部,在它们相互交会处又饰一枚挑钩状纽结。内壁彩绘是陶盆的主要纹饰,紧靠口沿处的一圈环线与下部的四圈平行环线组成一个条带形区域,内绘舞蹈人物共3组,每组5人,联臂携手作舞蹈状。各组描绘的舞蹈内容相同,舞者的动作也都整齐一致。人物轮廓采取单色平涂手法绘制出剪影式的效果:头部扁圆,一侧饰有一道斜向下方的线条;躯体呈枣核形;手臂细长,向斜下方伸展并与旁侧人相携,而位于各组两端的舞者外侧手臂的下端则呈分叉状;两腿略叉开,腿间也有一道线条斜向下方。每组舞者两侧都有数道平行竖线分隔,各组相邻的平行线之间又有柳叶状图案作为装饰。陶盆整体质地细腻,构图生动饱满,线条流畅目然,被誉为“我国原始绘画中首屈一指的佳作”。

出土这件舞蹈纹彩陶盆的墓葬是属于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的遗址,距今约有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马家窑文化的特征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将其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时期,分别用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文化类型来表示。马家窑类型的制陶业发达,而彩陶的数量尤为众多,约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多达80%。其彩绘往往幅面很大,除了在器物口沿和外壁施彩外,将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的情况也极为常见。马家窑彩陶的纹饰线条优美圆润,图案生动多变富于韵律,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舞蹈纹彩陶盆的资料在1978年《文物》杂志第3期上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此前发现的彩陶上也有人物形象的表现,但像舞蹈纹彩陶盆这样明确直接地展示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内容的尚属先例,其纹饰中奇特的人物造型、舞蹈的性质与含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等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众多学者从历史、考古、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对彩陶盆的舞蹈纹饰进行研究解读,由于其纹饰的装饰化特点,对细节的表现十分简练,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形象的认识不同,再加上各人引用对比的资料也有差异和侧重,因此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见仁见智。如对于舞者头部一侧斜向下方的线条,有人认为是羽饰,有人认为是头发,头发说中还存在着是发辨或是披发的不同见解;关于舞者两腿间的斜向线条,则有装饰的兽尾、腹前的佩巾、表现舞者腿部摆动的一种手法等等一系列解释,由此又引出对舞者是裸体还是穿着服饰的争论;对于各组两端舞者的分叉形手臂,有学者认为是反映空着的双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也有认为是表示拇指与其他四指分离两侧之意。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观点,认为舞者是把带有四肢的兽皮披在身上,由此将分叉线解释为:一条线代表手臂,另一条线代表披于肩上兽皮的前肢皮或其他余出的部分。而最多的争议则集中在陶盆上所描绘的舞蹈场面究竟属于什么性质这一问题上,如有的观点认为这是原始先民于生产劳动之暇,在田头池边欢乐地手挽手进行的娱乐活动;有认为是庆祝农业丰收或祈求生育的舞蹈;也有认为是以舞蹈式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由于产生彩陶盆的时代和地区,当时先民过着耕种与狩猎并举的生活,因此又有舞蹈场面反映农业祭祀和表现狩猎生活的解释。虽然对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但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舞蹈纹彩陶盆上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原始先民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面,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

在大通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以后,陆续又有多个绘有舞蹈纹彩陶器物被发现,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原始舞蹈图像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1995年,在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文化遗址第157号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舞蹈纹盆,造型与大通舞蹈盆近似而略小,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陶盆外壁上也同样绘有三条弦纹交汇而成的钮结纹,其内壁上部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两组舞蹈纹之间以圆点间隔。舞者们相互挽着手,下身似着裙装而呈圆形,正以统一的动作在翩翩起舞。陶盆质地细腻,表面光洁,图案充实饱满,花纹自然流畅,可与大通舞蹈纹彩陶盆相媲美。除青海外,甘肃也出土有舞蹈纹饰的彩陶器。1991年,甘肃武威市南郊新华乡磨咀子遗址中发现了残碎的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5厘米。在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两组舞蹈图,每组9人,手拉手作舞蹈状。舞者的头与腹部均以圆点表现,身躯、手臂和腿仅为一直线,表现出有节奏踏舞的场面。在甘肃省大通河下游出土的一件舞蹈纹彩陶壶,高64厘米,口径23厘米,腹径52厘米。以黑彩于陶壶肩部绘出两组舞蹈纹,一组3人,一组2人,皆作携手起舞状。舞者身体下方绘有三角形的山状纹,也许是表现人们在山上携手起舞的情景。这些舞蹈纹彩陶器物的纹样中虽然舞者形象与数量不尽相同,但表现的舞蹈形式却惊人的相似,向我们展示出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主编吕章申)

0 阅读:0

香波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