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家族将企业股票全卖光,套现42亿,烂摊子竟丢给9万老百姓

来科点谱 2024-11-13 15:41:48

贵州百灵,曾经的“苗药第一股”,如今却深陷泥潭,ST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证监会的立案调查更是雪上加霜。

从曾经辉煌的医药世家到如今债务缠身,贵州百灵的故事让人唏嘘。

这家公司曾经风光无限,被誉为“民族医药”的代表,靠着苗药资源和传承的技艺,贵州百灵曾在市场上掀起不小的风浪。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企业从巅峰走向了债务深渊呢?是商业决策的失误?还是资本游戏的结果?

从苗药情结到资本运作:贵州百灵的兴起

姜伟与苗药的缘分其实早在童年就埋下了种子,他从东北随家人迁到贵州,水土不服让他经常生病,动不动就要跑医院。

可是有时候中药效果慢,他的病折腾得一家人头疼,就在这时,苗药成了他们的救星。

那些带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苗药竟然几副就见效了,让年幼的姜伟和家人对它充满了惊奇。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苗药从那时就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未来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伏笔。

1978年,高考恢复,姜伟凭借一股冲劲考上了贵阳医学院药学系,算是正式踏入了医药的大门。

毕业后,他分配到云马飞机制造厂职工医院当药剂师,没想到,这段日子反倒成了他发现商业的好机会。

在工作中,他常常接触到各种医药公司业务员,看到他们谈药价、拼市场,而自己作为药剂师也对药品的流通、需求十分了解。

渐渐地,姜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自己既懂药又懂市场,何不干脆去拼一把?说干就干!

最重要的是,姜伟的背后还有一个后盾,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张锦芬,当时的张锦芬是云马飞机制造厂副经理,自己儿子想干事业,身为母亲的张锦芬当然是举双手支持。

在这种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姜伟1988年下决心停薪留职,正式下海创业。

他的目标?那就是让民族医药走向更大的市场!创业初期,他先是开了一家药材经营部,当起了药品流通的“中间人”。

这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让姜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逐渐摸清了医药行业的规则和门道。

创业的道路从不平坦,可姜伟用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打拼,让自己的事业从一个小小的药材经营部开始不断壮大,为日后创办贵州百灵、把苗药推向资本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药材经营部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后,姜伟渐渐发现了一个“悲伤的真相”:这行的利润大头全被药厂拿走了,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一天,却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差价。

这样的局面让他有点不甘心,姜伟开始琢磨,难道我就只能当个“搬运工”吗?既然我有药剂师的专业背景,还有多年积累的市场经验,为什么不干脆搞出自己的品牌呢?

说干就干!姜伟看准了当时市场的一个大热产品——维C银翘片。

要知道,在80、90年代,维C银翘片可谓家家户户的感冒“必备良药”,市场需求大得惊人。

姜伟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租下了安顺制药厂的片剂生产车间,正式开始生产自家的维C银翘片。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姜伟迈出了进军制药行业的第一步。

不过,姜伟并不满足于租个车间搞生产,而是瞄准了更长远的计划,1996年,他和母亲张锦芬、弟弟姜勇一起,以845万元的价格收购了那家连年亏损的安顺制药厂。

就这样,姜伟的家族制药之路正式起航了!

随着公司发展,姜伟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到2010年贵州百灵上市前,姜伟家族已经100%控股公司,这种“绝对控股”模式可是相当引人注目。

企业上市,通常是为了融资,大家都知道,上市之后可以融来大量资金,给公司注入发展的活水。

可是,也有些企业家却“财大气粗”,在申请IPO时一股也舍不得让出,这样的操作不免让人好奇:不差钱的老板,为啥还费劲上资本市场?

以贵州百灵为例,这家企业的2010年招股说明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创始人张锦芬和她的两位股东姜伟、姜勇,原来是母子关系。

这种家族股权结构有种“只许进,不许出”的味道,俨然一副“绝不贱卖股权”的姿态,那不缺钱的他们,上市图啥?

其实,答案简单又“高明”: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出售股权,而是不想低价出手!

上市不仅是为了募小钱,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拿“大钱”。

用行话来说,就是等到上市后,公司估值高涨,再在二级市场逐步转手股权,卖得更贵,赚得更多。

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家族企业对控制权的强烈渴望,也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为上市后的资本运作做铺垫。

不论哪种观点,这种股权结构无疑为贵州百灵上市后的运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从当初的一个小药材经营部到成为苗药的“领军者”,姜伟的每一步都走得大胆而果断。

贵州百灵的上市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资本运作!公司原本打算募集3.5亿元,结果一上市竟然募到了14.8亿元,超募了整整10亿,瞬间成为市场的“黑马”。

这样的成绩,让市场和投资者都不由得惊叹。

这突如其来的巨额资金,也相当于是给了贵州百灵一张“支票”,大大加速了公司扩张的步伐。

公司高层们雄心勃勃,憧憬着用这笔资金在市场上大展拳脚,准备让苗药的旗帜插得更高更远。

可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这笔巨额资金的涌入,让贵州百灵开始不顾一切地扩展新业务,进军多个领域,而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渐渐忽略了运营细节和风险控制。

反倒是这股扩张冲动,为公司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从“掌控自如”变成了“被迫清仓”

贵州百灵曾经风光无限,手握大笔资金的姜伟本有机会将公司带上一个新台阶。

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多元化投资的“野性”道路,将资本撒向了各个看似“炙手可热”的领域。

房地产、酒店、赛车、围棋……甚至还有传言说他想要涉足飞机制造!

这些跨界投资虽然看上去雄心勃勃,甚至还带点传奇色彩,但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公司资源被大量分散,主营的苗药业务却逐渐失去了关注。

曾经的核心业务没有得到充足的投入和发展,贵州百灵慢慢失去了最初的竞争力,主业开始显得“后劲不足”。

更耐人寻味的是,姜伟家族的减持套现操作几乎是和投资一起进行的。

2013年,贵州百灵刚上市过了限售期,姜伟的母亲张锦芬便迫不及待地套现了3.7亿元,算是小赚一笔。

2015年,当贵州百灵的股价一路飙升至历史高峰时,她再次果断出手,减持4.5亿元,股票卖到了90元/股的天价。

这一次“精准减持”后的股价高位成了绝唱——贵州百灵此后再也没有重回这个价格。

2013年到2020年间,姜伟兄弟的减持操作大多是主动的,按计划有节奏地卖出股份,攫取资金。

这种方式让他们获得了充裕的流动资金,为其他投资提供了“弹药”。

好景不长,2020年以后,随着债务问题的日益严重,姜伟家族再也没法掌控节奏了,转而被市场拖着走。

他们原本持有的股份被迫质押出去,作为抵押物偿还债务,更糟糕的是,这些股份有的被法院强制拍卖,姜伟家族逐渐失去了对贵州百灵的掌控权。

一系列套现操作从“掌控自如”变成了“被迫清仓”,姜伟家族的资本之路从高歌猛进到穷途末路,令人唏嘘。

原本,他们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让贵州百灵走得更远,但显然,资本的魔力既是助推器,也是双刃剑。

从100%控股到逐步“清仓式”减持,姜伟家族用资本迅速攫取收益,也用资本偿还代价——每一笔减持、每一次抛售,都映射出这条资本运作之路上不可忽视的教训。

如何在膨胀的资金面前,保持对主业的专注、对风险的警惕、对未来的冷静,是每一个企业在扩张中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贵州百灵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多方面因素的累积。

过度依赖资本运作的弊端

表面上看,贵州百灵打着“苗药第一股”的光环,但背后却一直在过度依赖苗药概念,没有持续注入创新和研发资金。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公司也在市场浪潮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权。

2013年,姜伟斥巨资收购苗药配方,这个大手笔操作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次“面子工程”或者宣传噱头,并未为贵州百灵带来实质性的增长和创新。

苗药概念虽然市场认知度很高,但缺乏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支撑,它的独特价值就无法延续。

这种“靠概念吃饭”的发展方式,最终让贵州百灵的产品变得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姜伟家族一边在公开市场减持套现,一边在资本市场上玩起了“花式资本操作”,这无疑让投资者们心里一阵阵发凉。

尤其是2013年限售期一过,姜伟的母亲张锦芬便急不可耐地套现3.7亿元,而2015年股价飙升至高位时,她再度大手笔减持,套现4.5亿元。

这些“神操作”不仅让市场一片哗然,更加剧了投资者们对公司发展的担忧,市场对贵州百灵的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

大股东大肆减持套现,带来的不仅是公司资金的流失,也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姜伟对多领域投资的热情,开始逐渐“抽空”了贵州百灵的主业。

在资本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姜伟却试图用贵州百灵的平台触及多个看似诱人的投资领域——从房地产、酒店、赛车到围棋和传言中的飞机制造。

光是听起来就让人眼花缭乱,但这种多线出击的策略不仅消耗了贵州百灵大量的资金,更让管理层的精力被分散,最终导致主业发展停滞不前。

主业被冷落,企业的核心价值被稀释,贵州百灵慢慢失去了当初的辉煌。

进入2020年后,贵州百灵迎来了真正的危机时刻,因为此前的种种资本操作,姜伟家族的股票质押比例已经很高,市场稍有波动就可能面临“爆仓”的风险。

不幸的是,风暴真的来了,股价下跌导致姜伟家族被迫在市场上抛售股份、清理资产来应对债务压力,甚至还面临法院强制拍卖的风险。

为了填补这个无底洞,姜伟不得不一次次“断臂求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投资者的损失越来越大,公司发展也陷入困境。

这警示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运作虽然重要,但仅靠资本的浮华包装而忽略了产品和核心技术,最终注定会被市场抛弃。

参考信源

金融界

东方财富网

中国经济网

0 阅读:7

来科点谱

简介:鸢飞唳天 聊点不知道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