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阎肃写不出《江姐》主题歌,刘亚楼:那就留在我家里写完再走

鸿永文化历史 2024-10-01 04:38:29

64年阎肃写不出《江姐》主题歌,刘亚楼:那就留在我家里写完再走

1964年10月13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内气氛异常紧张。一场特殊的歌剧演出正在上演,观众席上坐着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最高领导人。这部名为《江姐》的歌剧,究竟有何魔力,能让这些大人物如此专注?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江姐》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阎肃和刘亚楼这对“黄金搭档”倾注心血的结晶。从1964年首演到今天,这朵“红梅”依然在中国文艺的天空中绽放着夺目光彩。

有人说,好作品就像酒,越陈越香。《江姐》就是这样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更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这或许就是它能够永葆生命力的秘密所在。

要说这《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那可真是来之不易。当时阎肃都快被逼疯了,写了好几稿都不行,刘亚楼愣是把他“关禁闭”了。你说这事闹不闹心?

阎肃在那屋里转来转去,都快把地板踩出坑了。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起自己以前写过一首《红梅赞》。虽说跟《江姐》不太搭边,但眼下也是没辙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没想到刘亚楼一听,眼睛都亮了,拍案叫绝:“就它了!”

这下可好,轮到作曲的同志们倒霉了。八首曲子,二十多次修改,那叫一个艰辛。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首歌一出来,连食堂大师傅颠勺的节奏都变了,边炒菜边哼哼。

刘亚楼听了直乐呵:“这歌准能火!”果不其然,这首《红梅赞》后来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神曲。老百姓都说,这歌听着就提气!

说起来,这《江姐》的创作过程,那可真是一波三折。刘亚楼这个空军司令员,硬是把自己当成了文艺总监。

就拿剧本来说吧,写好了他还不满意,非要反复修改。“春蚕到死丝方尽”,他说不行,得改成“春蚕到死丝不断”。你说这不是抬杠吗?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

再说那个叛徒甫志高,演员演得挺潇洒,刘亚楼看了直摇头:“叛徒哪有这么神气活现的?得紧张兮兮的才对!”这下可难为演员了,得琢磨怎么演出一个“紧张的叛徒”。

最逗的是阎肃被“关禁闭”那回。刘亚楼嫌他写的不好,就把人留在家里:“今儿个不改好不许走!”阎肃被逼急了,灵感反倒来了,一口气写出了新稿。这不,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逼急了鸭子也会上树。

要说这刘亚楼,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堂堂空军司令员,却对文艺情有独钟。在苏联留学那会儿,人家学飞机大炮,他倒好,跳起舞来风生水起,弹起吉他更是一把好手。

回国后,这爱好也没落下。值夜班都得叫人来拉胡琴,自己在一旁清唱。你说这阵势,搞得跟什么似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对文工团那个宝贝疙瘩似的。

有一回,他对新来的文工团成员说:“我已经给你们准备好棺材了,就打算在空军干一辈子吧!”这话听着吓人,可文工团的同志们却觉得暖心得很。这话里话外的意思不就是说,要把他们当自家人看吗?

刘亚楼这个人吧,要强得很。全军第一次文艺汇演,空政文工团没拿多少奖,他就不乐意了。二话不说,把各军区的文工团都撤了,精兵强将全调北京。这阵势,不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吗?

果然,没过多久,“要看戏,找空政文工团”这句话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你说这刘亚楼,是不是有点东西?

再说说这个阎肃。这名字听着挺严肃,可人家原名叫阎志扬,就因为爱开玩笑,被人说不严肃,干脆改名叫“阎肃”。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开涮吗?

1958年,阎肃接到了创作任务。第一步就是下基层当兵,在部队待了一年半。这一招高啊!亲身体验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滋有味。果然,他创作的军旅歌曲一下子就火了。

至于《江姐》这部戏呢,灵感来自小说《红岩》。阎肃一看,觉得这故事简直就是现成的剧本啊!说干就干,18天就写出了初稿。这效率,够快的啊!

不过,好戏才刚刚开始。在刘亚楼的“指导”下,阎肃带着编导人员多次跑到四川,跟江姐的亲属、战友聊天,还采访了小说作者。这剧本,前前后后改了几十遍。你说这不是较真是什么?

老百姓看了直说:“这戏,看得我热血沸腾!”看来,这番苦功夫没白费。

0 阅读:0

鸿永文化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