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娄底的某所学校,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引发争议的事件。学校在一次大会上,将没收的学生手机当众砸毁并泡水。这一行为被录制下来,视频中的背景板上赫然写着“高三成人礼仪式”。随后,学生们被要求必须立即上交手机,否则就会面临同样的下场。
学校方面对此的解释是,这些手机都是价值不高的旧手机,且家长同意了这一做法。他们认为,由于部分学生频繁违规使用手机,因此采取了这种极端的警示措施,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学校还表示,此举显著减少了学生玩手机的情况,似乎对此成果感到满意。
然而,这一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故意毁坏财物是违法行为,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罚金。但在学校,这种公然毁坏学生财物的行为却被视为教育手段。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践踏,也反映出一种粗暴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事实上,这种以毁坏财物作为警示的做法,在我国初高中并不罕见。但这种做法真的能让学生远离手机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00后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限制他们使用手机,不仅不合理,也不科学。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单调的教育方式、沉重的学业压力和缺乏多样性的课余活动。
真正为孩子们好,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学校和家庭应努力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户外活动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暴力手段禁止他们使用手机。
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应该是成年人的责任。但一些学校和家长的解决方式,却是简单粗暴地没收和毁坏手机,这显然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做出这些决定时,他们是否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显然没有。这种做法只是为了让管理更方便,让孩子们更顺从,而非真正为了孩子好。
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流氓思维,完全忽视了对方的诉求。他们以“我是为你好”为借口,对下位者进行控制。但这种做法真的对孩子好吗?不,它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管理。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孩子们的人格和价值观,也损害了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