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几年欧洲的日子过得有点闹心,那真不是夸张。从能源危机到战争阴影,再到关键基础设施接连“出事”,这不刚从“北溪”管道爆炸的阴影中缓过来,欧洲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灾难片”。
这次主角换成了光缆,一条连接芬兰和德国的海底通信线断了,另一条连着瑞典和立陶宛的也出了问题。都在同一天出事,这巧合未免太“精准”了吧。更“巧”的是,美国几周前还提前发了警告,直接点名:小心俄罗斯!
11月18日,这一天注定写进欧洲通信史的“黑镜”时刻。芬兰和德国之间那条唯一的海底通信光缆,突然断了。与此同时,瑞典和立陶宛的另一条通信光缆也遭遇了类似命运。它们的位置离得并不远,大概相隔不到100公里。两条电缆断裂的消息一出,欧洲各国立刻紧张了起来——这可是关系到通信命脉的东西!
根据相关公司透露,这次事件并不是设备老化或者自然灾害的原因,而是“物理损害”,也就是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极高。而且这些光缆的位置非常敏感,靠近“北溪”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两年前的那场爆炸事件。
再往前看,美国几周前居然就发出了警告,说俄罗斯可能会对欧洲的关键基础设施下手。现在出了事,美国果断甩锅,矛头直指俄罗斯。但问题是真相真有这么简单吗?
先说说这两条光缆的重要性,芬兰和德国之间的那条,是北欧和中欧唯一的通信光缆,全长1200公里,几乎是北欧通信的“大动脉”。而瑞典和立陶宛那条,则是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通信枢纽。这两条光缆同一天出事,直接切断了部分地区的通信流量,甚至影响到了欧洲的金融系统。
光缆维修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般修复一条海底光缆需要5到15天,但这还得看天气和施工条件。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但要完全恢复通信,恐怕得几个星期。对于依赖这些光缆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欧洲国家是个巨大的冲击。
最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美国早早就发出了“预警”。几周前美国方面警告欧洲要注意俄罗斯可能的“破坏活动”,还特别提到了海底基础设施。这次光缆出事后,美国立刻站出来说:“看吧,我们早就说过了!”紧接着就是熟悉的套路,把嫌疑直接甩给了俄罗斯。
但问题是美国拿不出任何实锤证据,类似的剧情两年前就演过一次,当时“北溪”天然气管道在波罗的海发生爆炸,美国也是第一时间指责俄罗斯。但后来有秘密情报显示,这件事可能和美国“脱不了干系”。如果这次又是类似的剧本,那美国的算盘未免太明显了点。
从“北溪”事件到这次的光缆断裂,关键基础设施接连“出事”,让俄欧关系雪上加霜。尤其是这次,光缆所在的地区靠近“北溪”管道等重要设施,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会不会是一次“混合战争”的新手段?
所谓“混合战争”,就是利用网络攻击、舆论战、破坏基础设施等手段,瓦解对方的经济和安全。现在欧洲的局势已经够乱了,能源危机没解决,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如果再加上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那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1000天,眼看着乌克兰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却在这个时候决定“加把火”。拜登政府不仅解禁了乌克兰使用美制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还在舆论上不断渲染俄罗斯的“威胁”。
这次光缆事件,难免让人联想到美国的意图。有人认为,美国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孤立俄罗斯,同时逼欧洲选边站队。毕竟俄欧之间的能源贸易和经济合作,早就让美国看不顺眼了。
到底是谁干的?这是目前最大的悬念。
俄罗斯有没有动机?从表面上看,俄欧关系的确紧张,但俄罗斯真要破坏光缆,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毕竟这些光缆同样关系到俄罗斯的通信和经济利益。
美国呢?如果回头看看“北溪”事件的前车之鉴,美国的嫌疑并不小。尤其是这次,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急着把责任甩给俄罗斯,这种行为本身就让人怀疑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