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盛夏时节,在没有冷气和电扇的环境下,大家如何挺过炎炎夏日

历史勘探设 2025-01-10 16:43:15

很多人都在感叹,这年头的孩子真是好福气,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还能根据天气变化添置衣服。

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如今的夏天这么炎热,但是那时候大部分的家庭里都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他们的夏天是怎么熬过去的?

和现在的都市不同,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虽然各种设施都很方便,但一到夏天,房子就会变得闷热起来。

和城市的楼房相比,或许还是在农村住的房子更好一些,虽然看上去没有楼房那么气派,但是住起来却非常舒服。

在北方,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窑洞,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建筑,夏天不会感觉到炎热,反而很凉爽。

但现在,窑洞已经不多见了,村子里也盖起了平房,老旧的破屋都被拆除了,而且那时候的人们,通常都是人手一把蒲扇,这种扇子扇出来的风和自然风很像,虽然没有空调吹出的冷气那么凉爽,却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我想很多80后的小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大人们手持蒲扇,小孩在凉爽的空气中渐渐入睡。

第二件宝贝就是“竹床”,这是一种在现代十分罕见的东西,和“凉席”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竹制的床,十分的轻盈。

人多了,屋里就会格外闷热,便将竹榻移到院中,夜里,大人们便在竹榻上闲谈,孩童在院中嬉戏。

那个时候的晚上,并没有如今夜晚那么燥热,一家人在一起舒舒服服享受着炎热夏日中为数不多的凉爽时间,但是想一想就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那时候冰箱也是一个稀罕物,很少有人家里边会有冰箱,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是将西瓜当到井水里,井水是冰冰凉凉的,晚上切开一个吃,别提有多舒服了。

至于小朋友,他们更爱吃冰棍,以前的冰棍种类不多,价钱也不贵,

绿豆粥虽然没有西瓜冰棍清凉,但却是一种很好的消暑饮品,在夏季多喝一些,可以预防中暑。

在那个时代,人们有一种很简单的避暑方式,就是游泳,在那个年代,乡村里到处都是小河、水塘、水沟之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纯天然的,很适合各种年龄的人在这里游泳。

小孩子都是喜欢水的,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会跳进池塘里,或者是小溪里,用热情而又温暖的怀抱,把身上的热气和汗水都冲走。

游泳可以度过一个凉爽的夏天,对于乡村居民来说,游泳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最省钱的方式,但是,游泳尤其是野泳,最大的风险就是溺水,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水性,没有成年人的陪伴,或者是对你所处的环境不熟悉,是不能去野外游泳的。

在那个年代,夏季的夏季,井水是必不可少的。傍晚时分,大家回到家中,用井水冲了个冷水澡,顿时精神一振,爬上蚊帐,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特别是在盛夏的夜晚,成年人习惯用井水将毛巾浸湿,再用清凉的布巾擦拭孩子全身,再用一把大蒲扇,小孩便睡着了。

除此之外,这口井还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将玉米和成一团,放入河里,然后用冷水浸泡,入口清凉,然后又加入了马铃薯粉、荞面、豆粉,村子里的水都是井水,清凉无比。

这样的生活,在年轻一辈中,或许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但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那就是一种煎熬。

一提到70年代,很多年轻人都会想到一个“破落的时代”,然而事实上,70年代却是新旧交替、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怀念过去的日子,因为他们过得很简朴,也很努力,

那时候国家的发展还没有如今这么好,所以家家户户住的都非常近,关系也都非常好。

和普通的平房不同,这里的居民都是一户人家,卧室、客厅和餐厅都是一体的,屋外的灶台、火钳和蜂窝煤都是必不可少的。

下班后,大家聚在一起,摆出“架势”,准备做蜂窝煤,公寓里的生活虽然逼仄,却也是他们这一代人无法忘记的回忆。

走廊上,家家户户都坐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味道,街坊邻居们的欢声笑语,就像是一幅普通的生活。

那时,大家都是工作上的,下了班就成了街坊,一家人有事,都会帮一把,邻里间的感情很好。

而那时候,正是知青下乡的高峰期,上海的知青们正坐着火车去农村,在当时知青下乡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这些知青的家人朋友基本上都会来送这些知青,而这些知青也是非常兴奋地,毕竟要面对新的生活,任谁心中都会有些期待。

那个时候,农村的知青回来后都会被安排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这也是政府鼓励他们去农村的原因,但是他们不能在农村结婚生子,否则就回不去城里了,有些人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也愿意留下来。

那个时候,供销社还是主流,那个年代,很少有衣架摆在货架上,更多的是放在柜子里,或者是玻璃柜子里,用手写着各种尺寸的标签。

这是那个时候的售货员,他戴着一块六、七十年代人人喜爱的表,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只有手表可以用来看时间,所以那时候戴上一块手表,那就是妥妥的时尚弄潮儿。

除了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外,还有一个公社的大餐厅,那时,农村的大部分人都住在公社的各个食堂里。

每一家餐厅的规模都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土地面积和农民的人数,而每一次的铃铛声,都是开饭的信号。而那些在公社食堂干活的人也都是从社区里选拔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资和积分。

只是这种方式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和当时的时代并不适合,于是就逐步取消了这种方式。在70年代,所有的工作都是统一安排的,由专业人员进行分配和统计,而且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都不相同。

照片上的女人就是专门负责浇灌、施肥的,一般都是三五个一组,一起干活。除了专业的肥料工作之外,在农村里,还会有一个特殊的工作,那就是采集棉花。

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多女工都会被派出去收集棉花,如果是加班加点的话,工人们还可以多拿一些积分。

并且那个年代的爱情是非常淳朴的,和如今有本质上的不同,现在的人结婚,优先考虑的就是对方有没有钱,至于伴侣人怎么样,很多人并不在意。

如果你是“三无”的年轻人,哪怕你的性格再好,也不会有任何的交集。在这个爱情已经沦落到“快餐”的年代,自然会让人特别地想念那段单纯的岁月。

六七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许多人都是坐着马车在乡村和城镇间来回奔波,写信都要很长时间,一辈子只有一份真挚的爱情。

那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这“四大件”,已成为结婚生活的必备品,如今,天价聘礼,昂贵的婚房,豪华的汽车,都成了人们无法负担的沉重负担。

许多年轻人,都被高额的聘礼拒之门外,他们发现,爱情并不是无价之宝,但却是最珍贵的东西,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父母所处的时代,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幸福。

在那个经济发展缓慢的60-70年代,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除了一些偏僻的山区,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区别。

周围的亲朋好友,也都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吃不饱的时候,所以街坊们都会互相帮忙,下个月发了粮,再把钱还回去。

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淡了,虽然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比人需要帮忙的时候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在这样的“均贫均富”氛围中,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都很好,对建一栋楼房的人,也不会产生羡慕,更不会对有人购买豪华轿车感到愤慨。

也许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我们的精神却是越来越空虚。

看过70年代人民的生活,尽管环境很艰难,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美丽,让人难以忘怀,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那个时候人们夏天虽然享受不到空调,但是他们在夏天时的生活状态却要比我们悠闲不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夏天的时候吹着空调,但是手中却又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好好享受生活。

参考信源

新民晚报 2023-6-16——上海人,还记得那年夏天家家户户“乘风凉”的日子吗?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22-8-1——【文苑】印象——儿时记忆的夏天

0 阅读:1
历史勘探设

历史勘探设

温柳依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