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如菩萨:佛门对女性的极致赞美丨三八妇女节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5-03-12 05:23:43

菩萨相赞叹一个女性美丽的极致用语,不是闭月羞花,不是一笑倾城,更不是被现代人用滥了的“美女”称谓,而是“菩萨”二字。每当我们提及“菩萨相”的时候,一个温婉可亲、端庄玉润的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菩萨”一词不仅寓意了女性姣好的容颜仪态,更涵盖了最优秀的品质——慈悲。

“菩萨”一词甚至泯除了审美性别的差异和对立,从没有一尊女菩萨的形象会招致“男人爱、女人妒”的局面,更没有人会将男权社会下“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等贬低歧视女性的词汇与女菩萨挂钩。

可见,“貌如菩萨”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极高境界,是国人集体审美的共同投射,与宗教信仰无关,与性别年龄无关。

“菩萨”一词本是佛教中的音译词,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可以翻译为“觉有情”。

“觉”是使动词,使“有情”觉悟之意。“有情”指的是一切有情感、有灵知的生命。

佛家的生命观极其宏大,不仅人类是有情众生,猫狗虫虾也是有情众生,包括以出生形式划分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物质形态划分的有色、无色,以意识形态划分的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有情众生。

菩萨指的就是发心利益这一切有情众生的人。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菩萨皆为男性,通常是伟岸俊美的贵族男子形象。而且佛经中说,一切诸佛菩萨成就菩提时,非男非女,随机应化,体现出“众生平等,无有高下”的基本教义。

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流传过程中被逐步本土化,佛经中诸多菩萨的形象也就发生了演变。东晋以前,我国的观世音菩萨造像几乎都是男性;东晋以后,观世音菩萨开始现身为女相,一度男女观音同时并存;到了隋唐时代,观世音菩萨就都成了女身。甚至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造像,也逐渐显现出女性化倾向。这无不折射出中国人对女性的潜意识崇拜和审美理想——慈爱端庄、温文典雅,胸怀宽厚,博爱无私。

由此,宗教信仰融入了审美艺术,审美韵味又为宗教信仰增添了魅力,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

觉悟号特编发

《星云大师为妇女祈愿文》

让我们一起为普天下女性祈愿

愿她们蒙佛加被

一切时处恒吉祥

成就无上智慧和慈悲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要向您诉说,生而为人是非常的不幸,种族歧视的难堪,贫穷下贱的悲哀;尤其,生为妇女,幼年,父母管教的严苛;长大,夫家生活的艰辛;年老,子女离散的伤感。 佛陀!请您保卫妇女身体的安全,请您守护妇女自我的尊严,请您眷顾妇女居家的平安,请您赐予妇女生活的幸福。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启开您那慈悲智慧的双眼,

请您观察她们柔弱无助的神情。

佛陀!

请您演说众生平等的妙法,

止息妇女饱受欺凌的泪河。

佛陀!

请您展开威势的法力神通,

摧破妇女充满不平的怨结。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引导妇女们,

度过啼哭的长夜,

通过伤心的路程。

如蛹,羽化成蝶;

如莲,吐露芬芳。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降福给所有受苦的妇女,

让她们得到诸佛的护念,

让她们得到人间的温情,

让她们得到信仰的依靠,

让她们得到心灵的自由。

佛陀!慈悲伟大的佛陀!

她们的生活,

经常在无助无望的境地,

经常在风吹雨打中考验。

愿世间的男性,

要远离优越感,

要远离自大狂,

对女性不再逞强施暴,

对女性不再欺凌践踏。

愿世人都能克己复礼,

培养君子的风范;

愿世人都能慈悲为怀,

具足菩萨的精神。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赐予妇女们勇气,

重建心灵的净土;

请您赐给妇女们智慧,

明了人间的实相。

让她们承受清凉的甘露,

让她们孕育温暖的佛光,

让她们沐浴喜悦的和风,

让她们呼吸自由的空气。

不再有恐惧的暗夜,

不再有恶梦的追逐,

不再有地狱的烧痛,

不再有泪水的纠缠。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虔诚恳切的祈求,

请您接受我虔诚恳切的祈求。

0 阅读:1
五台山便有美景

五台山便有美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