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是很多喜欢秦朝的人心里的遗憾。秦始皇当初的设想十分美好,他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后,做天下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己身后,“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出入比较大。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是个短命王朝,仅仅延续14年后,当时在位的皇帝子婴便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讨伐声中被废除。秦,这个曾经让列国闻风丧胆的国号,就这样结束了它的使命。
有很多人把秦朝的终结归结于秦二世。的确,按照史书的记载推断,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应该是秦始皇心中一直以来的继位者。但秦始皇的突然驾崩打乱了所有的计划。经过赵高一系列令人措手不及的“操作”,扶苏被逼死,蒙毅被软禁,胡亥成为上位,史称“秦二世”。
那么,如果扶苏成功继位,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甚至会不会出现“大秦盛世”呢?
影视剧中的扶苏
秦始皇时期艰难运行的国家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对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是毋庸置疑且惠泽后世的。然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生活却十分艰难。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前,上一个统一稳定的王朝还是公元前771年的西周,这中间五百多年的时间,百姓们都是在诸侯争霸和霸权战争中度过的。百姓非常需要休养生息。
然而,秦始皇忌惮六国旧地一丝一毫的动向,担心六国残余势力破坏秦朝、意图复国谋反,对内实行非常严苛的法度。
秦始皇
秦始皇为了继续战争,不顾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全国各地征调数万人口组建庞大的军队。他连年发动战争,百姓们深受其害。庞大的军队需要庞大的开支,于是本就无法长时间耕种的百姓还要上交大量的农业赋税。
后来,为了修筑长城,秦始皇又征调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孟姜女哭长城最能反映出秦朝民间社会对长期的高压生活的不满与痛苦。今天,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血脉精神传承的象征。但这些光辉背后,是当时无数百姓的血泪。
长城
昏庸却没有实权的胡亥与十足的奸臣赵高
秦二世在对秦短命而亡的不同分析中都不乏对他的指责。胡亥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且不论他在政治上是否有贡献或者有罪,单就他本人而言,他作为皇帝的私德都是非常不堪的。
胡亥推崇享乐,在生活用度方面极尽奢侈。他一心比照他的父亲秦始皇的排场,为显示自己皇帝的威仪,同时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他在位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自己的享受上。
秦始皇在位期间,民众生活早已不堪重负。而胡亥为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依然继续对百姓征收重税,大肆征调民夫修建阿房宫。后来杜牧写了一篇批判秦朝的文章,题目就叫《阿房宫赋》,文中华丽的辞藻足见阿房宫的奢靡与耗费之巨。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皇帝来说,无才便是致命的缺点。这里就不得不提凭借“指鹿为马”一词遗臭万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中首屈一指的奸臣的赵高。
胡亥
秦二世身边的核心人物赵高,从秦始皇时期就一路备受重用,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与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用无才无德的幼子胡亥控制朝政。他“指鹿为马”,胡亥却敢怒不敢言,可见权势之盛。昏君奸臣当道,亡国,似乎是注定的命运。
在赵高的指导下,胡亥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力和荣华富贵,陆陆续续做出了残害手足亲人和忠良之臣,苛待、压榨百姓等暴行。
无论这些行为是不是出于胡亥本人的意愿,但在赵高的影响下,胡亥的确把这个国家拖向了无尽的深渊。连年的征战和沉重的赋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对内赵高肆意清理朝廷,处死了许多可以拯救这个国家的忠臣良将。
影视剧中的赵高
施仁政、尊儒术的扶苏
不同于胡亥与赵高,扶苏在中国历史上仅有的记载中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于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没有立皇后,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扶苏是名正言顺的江山继承人。于情,扶苏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远见和政治情怀的人,又生性仁厚,在当时的朝廷得到了许多官员的拥戴。
甚至秦亡后,百姓们仍尊称他为“天下第一太子”,可见他在群众中十分得人心。
扶苏推崇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秦朝在定鼎天下之后,应该施行仁政。众所周知,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力行严刑峻法。由于政见不合,扶苏却不愿曲意迎合自己的父亲,而往往是直言进谏,经常惹得秦始皇大怒惩罚他。
但即便如此,扶苏依然是秦始皇心中唯一的传位人选。史书上记载,信奉儒家文化的扶苏反对父亲秦始皇“焚书坑儒”,劝谏秦始皇这样的举措会把百姓越推越远,令天下民心不稳定。秦始皇虽被触怒,将扶苏贬走,但却是让他去蒙恬将军的军营里做事。
扶苏
蒙恬与蒙毅两兄弟都是跟着秦始皇多年、帮助秦始皇打天下的功臣,深得秦始皇信任,并且也是扶苏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在勃然大怒的时候,秦始皇对扶苏的惩罚仅仅是让他去心腹的身边历练,这充分说明了秦始皇对扶苏始终如一的信任与看重。
扶苏心怀天下,有一颗赤子仁人之心。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扶苏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正如扶苏的名字是香草佳木之意,我相信秦始皇对扶苏,以及扶苏对这个国家,都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如秦二世皇帝为扶苏,天下的情势格局可能会大不相同,甚至中华文化也会有着更早的历史可追溯。
虽然说,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没有如果,但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譬如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缔造了统一的中华文化根脉;而“焚书坑儒”却一度令中华文化面临挑战。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奠定了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基础。
汉武帝
若说秦始皇驾崩后,扶苏能不能缔造如大唐盛世一般的“大秦盛世”,没人能百分百确定。但能肯定的是,扶苏作为一个正直的心怀天下的君主,他的百姓一定能休养生息,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日子。我想,这也许是唐太宗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用意。
没了扶苏的秦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英雄豪杰纷纷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在他的名作《过秦论》中痛心疾首地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