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我也来砸砖
佛头着粪,大抵是说对佛不尊敬,如果说文学之佛,那非莫言不可,那么,敢于说莫言的坏话,肯定是失敬的。但是,这似乎不能阻止人们对莫言的吐槽,正如心中无佛,百无禁忌,所以,我也来说说莫言。
莫言,人人都知道他是文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且还是中国第一人。能够获得此奖,肯定是在文学方面造诣尤深,文如李杜,才如苏曹。
的确,莫言不负才学之名,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乡土文学”气息,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很文学”, 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优秀作品。不过,优秀的是作品而不是工匠。
说白了,作品非人品。《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历史上有许多“文不如其人”的例子,唐朝的宋之问,为将诗文占为已有,谋杀外甥。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大诗人元稹,曾写有小说《莺莺传》,是一个品行污劣的文人,他喜新厌旧,对爱情朝三暮四。
另外还理学大儒朱熹,文人胡兰成等。但他们虽然才学很高,可德性不敢恭维。大抵是这些文人才名很高,故而掩盖了其人品苟且的一面。
当然,上述举例非旁证莫言有此德行,而是想说,文非其人。颜小四所要说的意思是,莫言小说写得牛叉,并不能证明他是高标格的文人,至少是有瑕疵的。
笔者主张的观点是,莫言的作品是迎合西方人口味的鸡汤之作,他之所以获奖,与其说是西方人肯定作品创作者,还不如说是肯定作品中所解剖的“丑陋”元素。
不可否认,莫言作品中有大量的“糟粕”,如《红高粱》中“爷爷”的粗野、“奶奶”的放荡,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以颠覆性的笔触,映射了旧中国社会“愚昧、落后”的画面,看似现实主义风格,实则是丑化中国人。
众所周知,西方人本来就对中国持有偏见与歧视,尽管如今的中国已非昔日,但西方人对中国的有色眼镜是不会摘除的,他们依然以傲慢的种族眼光睥睨中国人,视中国人为二等民族。
而莫言作品中“愚昧、落后”的元素却给西方人加重了这种认知,成为西方反华势力辱华的“证人证词”。莫言的“推波助澜”让海外华人生存处境更加不堪,对中国形象的杀伤力有增无减。
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是与生俱来的,一是种族,二是落后。尽管当今的中国发展已与西方并驾齐驱,但西方并不认同,甚至还嫉恨中国。
所以,当他们对中国崛起感到“忧患”之时,又无力遏制,正好莫言的作品便成为“借刀杀人”的工具,明的是给中国人颁奖,实则是反讽中国人,用来丑化中国人,以非洲式的牧歌抹黑中国人,达到唱衰中国人的目的,否定中国的文明进步。
有人说莫言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观照,诚然,现实是现实了,但却是残忍与无良的、阴暗而暴戾的。作者不是不可写社会场景的真实面貌,但是,作者毕竟不是掘坟党、窥阴癖,他应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作家高度的责任感与道义感对社会生活的揭示进行“扬弃”处理,所谓去粗存精,去恶存善。
文学是有阶级性、民族性的,当我们在描写母亲时,还是以歌颂母亲为主,尽管母亲脸上有雀斑,尽管母亲是裹脚女人,但我们不应放大其缺点,更何况,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
而莫言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曝其丑,以扬丑为乐事,一个“脏穷愚”的中国人形象矗立在西方人面前,无形之中,对本民族造成了误伤,其害是深远的,其过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以一个诺贝尔奖而自毁形象,那样是得不偿失,我们用几千年历史塑造的华夏文明形象,有可能在莫言一奖之时瞬间坍塌。
我们对世界不是缺少一个奖,而是缺少一个尊重。思考之余,我们仿佛想到了百年前,中国伟大的文豪鲁迅当初为何拒绝诺贝尔奖的提名,也许就是因为考虑《阿Q正传》中所揭示“丑陋”的国民性太过消极与悲观。如今,反观莫言获奖,我们且慢狂欢。
顶!
我也不喜欢莫言作品,但也犯不着人身攻击。有本事自己拿个诺奖回来。即使诺奖有偏见,好歹也不会发给烂鱼烂虾…
因为得了诺奖,招来这么多恨,嫉恨!这才是得不偿失。没有获诺奖前,没有见到这些人批判他,还搬了矛盾文学奖给他。因为很多人觉得他比莫言更配得诺奖。
莫言丢祖宗的脸面!俗语说儿不嫌母丑,而莫言却反着来![捂嘴巴][捂嘴巴][捂嘴巴][捂嘴巴][捂嘴巴][捂嘴巴]
家丑不可外扬[点赞]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