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充斥着犹太人的虚伪,但他们至今不知为何被攻击

馬贺说文化 2023-10-22 15:25:24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争片,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由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艾伯斯·戴维斯等主演。该片于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点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雇佣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今年是《辛德勒的名单》上映三十周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商业片之一,不但在1993年获得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佳绩,也被视为展现人性最伟大光辉的体现。当初此片感动了无数人,斯皮尔伯格也由于此片一举跃升为世界一流大导演。而豆瓣评分也高达9.4分。

现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加大冲上热搜,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数万人,尤其是以色列刻意炮轰加沙医院,导致舆论迅速转变,《辛德勒的名单》的评分从9.5分骤降到4.2分。实际上《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极其惊人的表现力以及“救人一命,如救苍生”的主旨。这次巴以战争中的巴勒斯坦也是一样,正是需要类似的人拯救他们的人民,抵抗以色列新纳粹的侵略。

至于说事情本身,不过是回到了它原本的位置罢了,如果一个电影内核都是虚伪的,哪怕他的镜头语言再好,故事讲的在妙,他的评分可能会虚高,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后,终归会回到自己的位置。假的就是假的,意图通过商业的手段来掩盖事情的真相本身就是虚伪和幼稚的。实际上《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经典电影,无论是主题还是艺术性,早已经受了时代与审美的一次次考验。电影早已超越犹太人和二战这一层面,直面人类的道德困境,呼唤个体责任和独立思考。

至于评分大幅度下滑也属于正常。因为网络评分本来就是高度主观情绪化的。网站评分并不代表作品客观质量,而是代表一部分网民主观感受。

实际上事件原型辛德勒的结局并不好,辛德勒倾家荡产拯救了犹太人,有网友给出了答案,辛德勒在二战结束之后,穷困潦倒衣不遮体。犹太人也仅仅给了他三万美元,导演斯皮尔伯格仅仅只给了辛德勒的遗孀艾米丽•辛德勒提供了5万美元的帮助,而艾米丽对于电影完全抹杀了她的贡献而感到不满。他被无情的抛弃了,最后还利用他的经历拍成电影,赚了3个亿。

对比之下看看中国人如何对待拉贝先生和他的后代,中国人永远铭记着伟大的拉贝先生,尽管他是个如假包换的纳粹。在1948年。在拉贝先生还活着的时候,哪怕那时金圆券变成了废纸,南京市民还是给他募捐了2000美元。用于救助穷困潦倒的拉贝先生,而在他去世之后更是把他的墓碑请了回来,没有任何的宣传,更没人给他拍电影,感动自己,并将票房据为己有。在今天珠江路糖果车站出口走几步,就能看到他的故居,墙上记录着他的事迹。

而就《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来说,现实就是最讽刺的。这部影片原本是想塑造的是犹太人是懂得知恩图报的民族,是善良的民族,对待奥斯卡·辛德勒更是报以泉水之恩。但由于过度美化犹太人,而且真相被揭露,被反噬了。

不可否认的是,犹太人当然是法西斯屠刀下的受害者,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在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屠刀下遭遇系统性的使用现代工业机器进行的种族灭绝的民族有非常多,其中也包括中国。然而令人不齿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利用自己在传媒界的巨大影响力,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为法西斯屠刀下的唯一的受害者。这部片子就是犹太人拿来自我感动的,辛德勒夫妇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反倒并不关心。

巴以冲突之后,犹太人再次被摆上了台面,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个民族在经历过苦难之后,又把苦难转移到了巴勒斯坦的身上。正如当初纳粹对于他们的屠戮一样。现在在加沙巴勒斯坦人在被有计划的杀戮,医院被轰炸,婴儿被在手上写上数字,以便他们的尸体更容易被确定归属,这是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二战式的大屠杀,而被欧美国家所谴责的俄乌战争却是十分克制,但中中也没有出现过的,专门针对平民的屠杀。

更让人无法无法接受的是。以色列压根没有打算遮掩,人家就大大方方的杀了,你能咋地,这里既有美国的纵容也有以色列本身的狂妄。这种没有底线行为,震撼了现代的国际社会,但这一次,是万众瞩目的以色列,是一边倒的屠杀。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还能有那种二战一样毫无人性的平民屠杀。但这一次,是万众瞩目的以色列,是一边倒的屠杀。

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以色

列已经计划出动地面部队,说白了就是留地不留人,把加沙的几百万人全部赶出去,然后把加沙交给为此以色列军队要展开地面攻击,他们还提前做了很多准备,目的就是将要加沙北部的110万巴勒斯坦人撤到南部。为此,以色列军队除了空袭驱赶外,还集结了大批“梅卡瓦”主战坦克,甚至对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人动用了大型装甲推土机。现在加沙北部已经有50万平民南撤了,还有几十万平民没走。这对以色列已经无所谓了。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次以色列在加沙大肆屠城,阿拉伯世界除了口嗨,竟然拼凑不出一支正规部队来对抗以色列的暴行。甚至埃及和约旦等国家还拒绝接受来自巴勒斯坦的难民。也许对阿拉伯国家来说,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全境,显然已经成了他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并没有出现巴勒斯坦的“辛德勒”。而代表巴勒斯坦主流法塔赫首脑阿巴斯居然采取了妥协政策,这也就证明了,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绥靖政策没办法挽救一个国家,更无法劝退一个杀红了眼的恶魔。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25
馬贺说文化

馬贺说文化

馬贺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