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助力二野打黄维兵团,有人骄傲了,陈老总大发脾气:得意什么

野人聊电影 2023-09-18 17:32:59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规模最大的一场,二野、三野集中60万兵力对阵国军80万。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打黄维兵团,第三阶段打杜聿明集团。

在三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作为实力比较强的部队,全程参与了。不过,在第一、第三阶段发挥作用更大,而第二阶段由二野负责,三野助力。

黄维兵团是国军王牌兵团,以整编11师为基础扩编的,不仅清一色美械装备,机械化强,而且战斗力很强,不然这支十几万人的部队,怎么可能不惜长途跋涉去为黄百韬兵团解围。

这支部队在行军途中,黄百韬兵团还没有被完全歼灭,因此中野1纵、2纵、3纵、4纵、6纵、7纵、9纵以及地方部队全线出动,将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

从装备上看,中野不占优势;从兵力上也不占优势,将近一比一。如果拖住黄维兵团没有问题,但是要想吃掉不容易。因此上级抽调华野几个纵队前来助力。

于是,总前委决定成立3个突击集团,以4纵、9纵、11纵和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组成东集团,陈赓指挥;以中野6纵、陕南12旅、华野7纵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指挥。以1纵、3纵以及华野13纵队,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

因为敌人装备精良,一下打不开缺口,采取围困、以及壕沟战,政治宣传攻势等手段进行。随着敌人的增援不到位,补给出现问题,敌人拒不投降。

为了尽快歼灭敌人,华野又派以参谋长陈士榘率领的几个纵队以及炮兵部队参战,加入南集团作战,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这样南集团由陈士榘、王近山统一指挥。

我们知道王近山打仗很硬,也是中野最能打的将领,把陈士榘调去,他擅长步跑协同作战,最擅长的一句话就是:用跑旋他!

这时候三个突击集团,南集团可以为兵强马壮,不久就突破缺口,打进敌人核心阵地,最终几个其他突击集团也突破,对其进行歼灭。在以中野为主,华野为辅的情况下,歼灭这支“钢军”。

可是在打完黄维兵团后,华野的一些将领就有些“飘了”,也就是骄傲了,沾沾自喜认为,歼灭最强的敌人还是需要靠华野部队的。

这样的态度,不仅让中野首长尴尬,也让华野的首长尴尬,怎么能说出这样不利于团结的话呢。陈老总得知后,召集华野的干部开会,直接说:你们得意个什么!

我们知道,刘邓大军为战略进攻迈向一大步。

1947年,蒋介石集中优势兵力对陕北、山东进行重点进攻,两大解放区的军事压力都很大,为了缓解这样的压力,让刘邓大军放弃大后方,直接南下把战火引向国统区,这样敌人就能把这两方面的敌人兵力会回调,加固中原局势,从根上解决陕北、华东的压力。

因此刘邓大军一分为二,刘邓指挥1纵、2纵、3纵、6纵四个纵队南下,陈赓指挥4纵、9纵以及38军西渡黄河挺进豫西,左右策应刘邓、西北部队。在渡黄河时,因为缺乏引力,很多重型武器是无法带走的,因此都是带着轻武器拿下作战。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部队在大别山辗转作战,最终站稳脚跟,虽然歼敌不少,可是没有什么重武器,而且在兵力的发展是得到束缚。原本晋冀鲁豫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不缺乏兵员,如今南下,兵力不仅慢,制约了发展。这是导致中野兵力不如华野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此后的攻坚战上,中野没有重武器打得艰难,相比华野就就阔绰很多。

其他人不清楚中野,陈老总是最清楚的,他在中野工作一段时间,知道中野为全局牺牲很大。因此告诫部队:如果没有二野牵制住敌人,我们能打得这么顺利?打了几个胜仗,穿上缴获来的呢子军装,拿了汤姆式(二战时期的美式冲锋枪)就以为了不起了,耀武扬威的。

1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