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班回家,阿琳就发现家里乱成一团:沙发上随意抛弃的衣服、桌上未收的餐具还有地板上随意丢弃的零食袋。
她叹了口气,头感到一阵隐隐作痛。
她躲在厨房里,一边急匆匆地给家人准备晚饭,一边心里默默想着该怎么跟孩子开口。
祈祷是没有用的,因为她家那个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正举起手机,不耐烦地向她咆哮:“妈!
你要管我到什么时候?
让我自由一点好吗?”
这话,让阿琳心烦意乱。
作为一位母亲,她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与耐心,可面对儿子的叛逆,她却束手无策。
教育孩子的无奈与困惑阿琳并不是个例,身边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困惑。
大家经常在微信后妈群里聊起育儿经,倾诉和询问是常态。
友人小李,孩子今年初二,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而这个孩子在五年级之前还一直都是老师口中的“乖孩子”。
小李说:“你不知道,我跟孩子好好说,他爱理不理;急了,动手揍一顿,他就以闹离家相逼。
搞得我都不敢言不语,怕下一秒孩子就出事了。”
这种心理折磨,让很多父母深感无力和无奈。
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怎么成了家长们的“枷锁”?
我们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们却为什么听不进半个字?
为什么孩子越宠爱越叛逆?
有邻居指出,现在的孩子真是千娇百宠掌上明珠,可结果反而越宠越叛逆。
这话虽然刺耳,但确实折射出了一些普遍现象。
很多8090后的父母,小时候过得没那么好,所以现在都希望能用加倍的爱和物质来填满孩子的生活。
这种无原则的宠爱,却慢慢变成了孩子挥霍注意力和逃避责任的庇护所。
正如小李所说:“我们真是给好吃的,给好穿的,让他舒服得不像话,最后他连起床上学都成了奢望。
有一次,阿琳给孩子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运动鞋,结果孩子扔了一眼就扔在一边,说:“妈,我就是想要黑色款,不是蓝色的!”
阿琳当时气得不行,但又无可奈何。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面对无理的要求和挑剔的态度,父母们只好一再让步,却换不来他们的感恩。
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何时才能解开?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刻的矛盾与隔阂。
阿琳试图找老师、找心理医生替孩子开导,但效果并不明显。
朋友们反思:“是不是我们太大包大揽了?
是不是我们的宠爱让孩子们没有了奋斗的动力?”
这种矛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让父母头疼。
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曾说过:“你们不也天天抱着手机吗?
凭什么不让我玩?”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却折射了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难题。
家长们忙于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再加上电子设备的普及,亲情交流的变少,亲子关系也变得疏远和矛盾重重。
曾经的艰苦与现在的矛盾其实,很多父母的成长经历,对现如今的矛盾也是有影响的。
阿琳和丈夫都是在条件艰苦的年代里长大的,他们希望孩子不用重走旧路,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他们深知现在的孩子与他们当年的自己,有着天壤之别。
那个年代,兄弟姐妹多,不知山珍海味、穿着简朴。
而现在,独生子女在物质丰富的环境里长大,却少了很多锻炼和磨砺。
孩子在温室里缺乏挫折教育,长大后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逃避和责怪。
阿琳反思:“我们想让孩子幸福,但这种幸福是不是太容易得到,导致他们不会面对困难。
”为了不儿子在将来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她一次次尝试把教育的重任挑起,但最终发现光有好物质,还远远不够。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听劝?
无数个夜晚,阿琳都会睡不着,想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叛逆、无所事事让她担忧,深感无力与绝望。
她认为,让孩子不听劝、不愿读书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和自我认知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应该适度放手,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和放任自流。
阿琳决定加入一次心理咨询课,去寻找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结语教育孩子确实是一场漫长且艰辛的旅程,但正因为这份不易,才让人愿意穷尽毕生心力。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从叛逆中看到我们的焦虑与无奈,理解这一份不易,最终走上正轨。
未来还在继续,道路也还在延伸,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守望坚持,守护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也许,爱与理解,远不止是口头上的关心,而是一生的陪伴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