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80年代的中国,生活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充满了色彩和故事。20张珍贵的照片,带你穿越回那个纯真的年代,重温那些被时光雕刻的瞬间。从沈阳的教师公寓楼到都江堰的悠闲小店,从上海的小男孩们玩军棋到重庆时髦女子的冰棍时光,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80年代的沈阳,一所大学教师公寓楼内,小朋友们在楼道里玩耍。那时候,房子大多是单位分配的,商品房的概念还不存在。
1985年的都江堰,一家商店的老板在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坐在门口看小人书,因为顾客不多,他可以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1981年的上海,三个小男孩在玩军棋,其中一个小男孩正在向中间的“裁判”解释规则。这种游戏在80年代非常流行,很多同龄人都玩过。
80年代的重庆,两位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一边吃着冰棍一边走着,她们的装扮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过时。
80年代的北京三里屯,供销社的售货员正在给顾客算账。那时候,售货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供销社是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
1984年的云南,长途汽车站内,人们在问事处咨询工作人员,旁边就是检票口,挂着“送客止步”的标志牌,体现了当时的交通规则和管理。
80年代的中国农村,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家中的男主人正在操作一台看起来很奇特的机器,让人好奇它到底是什么。
80年代的北京,一名男子骑着摩托车经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那个自行车为主的年代,摩托车是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1987年的青岛,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校外活动,队伍最前面是一个举着队旗的学生,展现了那个时代学生的活力与朝气。
1983年的北京地铁,只有一条线从苹果园到北京站,票价只要两毛钱。那时候,地铁是全国唯一的,也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1981年的桂林,农民们在小雨中辛勤劳作,他们戴着斗笠,穿着雨衣,或者用塑料薄膜遮雨,展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勤劳与坚韧。
80年代,气功在全国流行,各种气功功法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练习,成为当时的一大社会现象。
在80年代的成都街头,可以看到两部电影的宣传海报:《大泽龙蛇》和《血总是热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两部经典作品。
80年代的西安,一位大娘在家中照看孙子。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的布局都是进门先看到灶台,然后才是卧室,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
80年代的石家庄,一名男子用自行车推着一筐苹果沿街叫卖。当有人拍照时,他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请摄影师品尝,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与热情。
80年代的昆明,两位少数民族的大娘在米粉摊前站着吃饭。那时候,很多小吃摊都没有座位,顾客们只能站着享用美食。
1984年,商场里的电视区聚集了一些顾客,他们正挑选着当时非常稀罕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奢侈品,普通家庭很难负担得起。
80年代的甘肃,两名村民在村口的土路边等待汽车。那时候,交通不便,有些地方一天只有一趟车,出行非常困难。
1985年的昆明街头,一个租书摊位吸引了众多读者。那时候,花上几分钱就能租到小人书,享受一下午的阅读时光。
80年代的广州北京路已经非常热闹了,街上出租车络绎不绝,而且道路两旁还设置了隔离栅,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羡慕那个年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