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平安年报:千亿利润背后,新增长引擎浮现

德馨思辨 2025-03-22 08:32:44

去年的保险市场,让人忐忑。

先有“报行合一”,后有“国十条3.0”,再是资本市场一波脉冲式的大涨,叠加持续的债券牛市,总算是让保险公司有了个好成绩。

作为A股首个披露2024年年报的中国平安,2024年的业绩可以说是超预期的,毕竟之前没有发布业绩预增,着实让市场担忧了一把。

在年报发布会上,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也坦言,2024年并不容易,业绩符合甚至略超管理层的预期,稳中有进,分红连续13年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全集团营业收入超万亿,达10289亿元,同比+12.6%;归母运营利润增长9.1%,达1219亿元;归母净利润接近翻番,增长47.8%,达1266亿元。

寿险方面,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28.8%;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26.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43.3%。银保新业务价值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同比+62.7%;

此外,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也较前两年有明显的提升,13个月保单继续率达96.4%,25个月保单继续率从2022年的79.0%提升至2024年的89.7%,提幅达10.7pct。

产险方面,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281亿元,同比+4.7%;净利润+67.7%,达150亿元,整体综合成本率较2023年优化2.3pct,为98.3%,其中车险综合成本率98.1%,好于市场水平。

保险资金投资方面,2024年综合投资收益率达5.8%,同比+2.2pct,近10年的平均综合收益率达5.1%,其中寿险及健康险板块综合投资收益率达6.0%,同比+2.4pct。

银行方面,业务整体保持稳定,实现净利润445亿元。

当然,也有人说,如今I17准则下,保险公司的年报越来越难看懂了,更不消说平安这种业务繁杂的头部保险集团…

平安这一连串的数据意味着什么?

透过中国平安短期的经营数据,到底什么才是市场最应当看到的和长期关注的?

毕竟平安是行业头部,最大的保险集团,要是中国平安这些年的改革、创新实现了良性循环,那表明保险行业的转型战略算是真正有人走了出来,对于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提振,更是有了能够借鉴和参考的案例。

1 最强大的那支队伍正在复苏

精算可以假设,但人总不可能假设,有一个人,就是有一个人,总不可能说人的标准变了。所以,人,是最硬的指标。而人,对于以保险为最核心业务的中国平安来讲,有多重要,市场皆知:

个险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且最具价值的渠道,几乎没有之一,甚至可以说,“老六家”们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绝对头部,就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铁军。

而过去四五年,随着保险尤其是人身险进入量质发展的切换阶段,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诉求,两个阶段的快速切换之下,全行业代理人数量大幅下降,大家都在看,这一波出清什么时候才是个底。

毕竟在人力下降过程中的个险渠道高质量转型,就像“跳下悬崖,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组装一架飞机”。

从行业数据来看,2024年年末尚留有代理人约264万人,虽数月实现了月环比正增长,但和2024年年初相比,依旧下降了约6%,市场对个险渠道是否触底依然持怀疑态度。

不过,从平安年报来看,行业或许有理由乐观一点:头部公司已实现代理人规模的同比企稳。

数据显示,平安2024年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个险人力回升,年末人力较年初增长4.6%,从34.7万人提升至36.3万人。

同时,平安围绕个险代理人“做优-晋优-增优-留优”发展周期,改善队伍质态,新增人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可知,这支最强大的队伍正在复苏,驱动平安个险渠道乃至整个人身险健康险板块的价值创造。

数据显示,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提升26.5%,标保口径下的新业务价值率达41.9%,较2023年的35.6%同比提升6.3pct;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43.3%,达8439元每月,代理人人均月收入破万。

在代理人驱动的个险渠道的回暖复苏之外,银保渠道,以及社区金融服务、电销及其他渠道也都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

信息显示,2024年银保渠道持续深化“5+5+N”策略,强化队伍绩优建设,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达62.7%,标准保费口径下新业务价值率达37.5%,较2023年的23.3%提升14.2pct;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方面,2024年存续客户13个月继续率同比提升5.7pct,已在93个城市铺设131个网点,组建了一支近2.4万人的“三高”精英队伍。

2 综合金融巩固核心服务优势

个险是平安起家乃至安身立命的根本,综合金融同样也是平安的老底子,可以说,综合金融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平安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一大战略抓手。

如今保险也好,银行也好,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也好,都在讲“以客户为中心”,啥是“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围绕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

那金融机构围绕的客户,又是谁?不是别的,就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崛起的亿万中产人群。老百姓富裕了,有车有闲钱了,对理财、保险等的需求自然而然就释放出来了,这是近30多年来保险市场大发展的基本需求。

且,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上,客户进而会产生对这些零散需求进行集约的诉求,更看重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综合金融应运而生。更要看到的是,这样的新兴阶层还在加速扩大,有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每3位中产阶级,就有1位来自中国。

这是大势。

无论是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还是银行,都将涵盖财富管理、保险保障、消费信贷等多领域一站式金融服务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这也是平安多年来始终坚持综合金融战略的根本逻辑所在。保险行业中,平安是为数不多的有实力提供涵盖人身险、财产险、银行、信托、证券等业态服务,实现“饱和式”金融供给的公司。

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各板块紧密协同,通过 “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经营模式提升获客、活客、迁客、留客经营成果,降低运营和风险成本,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经营效率。

平安2024年报数据显示,个人客户数达2.42亿,客均利润446.0元;有72%的客户是5年以上的老客户,老客户留存率达94.7%;新增客户3207万人,增量同比+9.8%;客均合同数量2.92个,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达25.6%,留存率达98.0%。

当然,模式之下更要看到的是平安在综合金融领域长期布局所构建的竞争壁垒。

超7000个寿险、产险和银行线下网点,超130万人的产寿销售服务队伍,以及全国330个城市的全覆盖,是平安综合金融模式的线下优势。

同时,还要看到平安金管家、平安口袋银行、平安好车主分别达约2.9亿、超1.7亿、近2.36亿的注册用户数,当知以亿计的线上渠道用户量亦是难以逾越的竞争高墙。

3 医疗养老构筑又一新引擎

2024年,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全集团医疗养老相关付费客户约6.7万家,平安健康战略业务付费用户超3100万。

如果说综合金融是平安在20多年前的战略洞察,那医疗养老就是对下一个20年的前瞻,看组数据即知,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市场,且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亿人。再看到,1960年代出生人口达2.37亿人,其中1963年达2934万人,且之后9年一直维持在每年2500万的出生人口…

而这波60年代婴儿潮人口都将在未来5-10年内退休…有机构预测,2025年,即10年后,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超3亿,几乎是日本的十倍。

且,这波以60后为主体的老年人,又恰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故而,必将带来巨大的医疗养老需求,这些需求又将深刻地塑造未来更长一段时间里,亿万中国人的养老范式。

保险作为支付端,加上天然的长期投资属性,具备开发、整合这一市场的能力。

事实上,保险公司搞医疗搞养老,不是这一两年才开始的,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保险公司开始尝试。

其实平安进入医疗行业并不算晚,但真正发力医疗养老,确实是这两三年才开始的,毕竟对于平安这样的头部公司来说,有足够大的体量,足够好的经营禀赋,还有足够多的客户,以及强大的执行力,具备极大的后发优势。

故而,面对新的事物,不如保持学习,待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战略路径后,找到机会再发力提速,一招制敌。

这就是平安这两年在医疗养老领域急速布局的原因。

不但稳准狠地拿下北大医疗集团,还一年之内推出了“医、住、护、乐”四个联体布局居家养老,覆盖75个主要城市;还在5大城市投入6个高端养老项目,目前均已进入建设阶段,其中上海、深圳两地项目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业。

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平安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全方位布局。其中最具潜力的,或许当是其收购的北大医疗集团。

为啥一定要自己搞医院?

尽管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超5万人,合作医院超3.6万家,实现对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100%合作覆盖。更是携手10.4万家健康管理机构,合作药店数量超23.5万家。

但对于平安这样的头部公司来说,要搞好医疗养老,就必须把最关键的医疗资源攥在手里。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张属于自己的白纸上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才能在长寿时代中构建出真正的医疗养老护城河,而不是在他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根据平安2024年年报披露显示,目前已布局5家综合医院,1家康复中心,1家心脑血管专科医院,18家健康管理中心和10家儿童康复中心。

自有医疗机构经营方面,北大医疗集团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约55.1亿元,其中,北大国际医院2024年营业收入超24.8亿元,门诊量超125万,开放床位达1306张。

4 十年深耕科技终厚积薄发

数据是保险乃至整个金融的血液,缺乏数据的保险经营和金融发展一定是粗放的。而数据其本身又是对诸多信息、行为的结构化沉淀和解构,如何从繁杂的信息和行为中提取、获得数据,如何从数据中获得真知灼见,迸发更多的创新,提升经营效率,这都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可见科技之于金融之于保险行业有多重要。

不过,过去科技对保险公司的赋能,多在后台的效率提升上,再加上彼时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一些保险公司来说,投科技见效似乎有点慢,不如前端真金白银砸下去见效快,这无形之中也让大家觉得科技的投入产出比,相较之下似乎有点鸡肋。

这也是为啥前些年总有声音对平安大手笔的科技布局表示疑惑。

但随着AI技术的突进,从ChatGPT到豆包到Kimi再到DeepSeek的大杀四方,开源大模型正在深度重塑全球科技革命的方向、重构企业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对金融保险业亦影响深远。

如今,没有人再怀疑科技之于保险,之于金融的意义,各家保险公司,各家银行,各种金融机构,都在跑步接入大模型就是最好的佐证。

而这也显现出平安多年前的远见和经年的坚持。

过去十年,平安围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破各条线数据壁垒,在全集团推广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让“数据决策”成为集团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发布会上表示,平安集团对于科技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科技是核心战略的支撑底座,定位就是赋能主业、创造价值。

目前,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加快拓展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想象空间,其科技布局为平安打造了极强的竞争“护城河”。年报信息显示,目前中国平安已构建了“953”科技体系。

“9”即9大数据库,拥有医疗、金融等海量数据,为AI创造价值打下核心基础;

“5”即5大实验室,涵盖视觉、听觉、大数据等领域,持续探索AI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前沿运用。

“3”即集团旗下3大科技平台,搭建通用模型、垂直领域模型、应用模型3层大模型体系。

2024年,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8.4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续期,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寿险保单闪赔占比达56%;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19.4亿元,同比增长10.4%。

此外,在医疗健康领域,也通过数字化赋能,给出国内领先的医疗养老解决方案。

平安健康构建的医生工作台和“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大模型,打造了12个业务模型群,提升“平安家医”服务效能约62%。

平安自主研发AI辅助诊疗系统,智能推荐准确率达99%,辅助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

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在科技赋能主业的指向下,平安在科技领域的多年投入已沉淀为一个“技术底座”,成为整个集团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无论是“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医养网络;

还是“最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为特点的“三专”服务工程;

亦或是针对客户“费心、费时、费钱”痛点的“省心、省时、省钱”这一“三省”项目;

都离不开科技在背后的支撑,甚至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赋能,这些宏大的构想可能难以如此高效地落地和实现。

这当是平安多年科技投入的最大价值和回报,这就是科技之于保险之于金融的厚积薄发。

后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回顾保险复业40年,好像什么都在变。

从简易产品到复杂的新型产品,从传统车险到新能源车险,从团体业务到个人业务,个险渠道、银保渠道、中介渠道,悉数登上发展舞台,总保费超5万亿,总资产达30万亿,如今的保险行业早已大变样。

但40年来,唯一没有变的,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驱动力。谁能锐意创新,谁能自我改革,谁就能跟上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变迁的步伐。

回顾2024年的平安,昔日最强大的那支前端铁军已然复苏,坚持二十余载的综合金融业已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耕耘十年之久的科技也正厚积薄发…而医疗养老这一极具战略价值的增长新极点,在平安“饱和式”的资源覆盖下,必将构筑出又一个竞争壁垒…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改革、创新,就是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对于生于长于改革开放最前线深圳的平安而言,不论是昨天的2024年,还是今天的2025年,亦或是明天的未来,借用平安2024年年报董事长致辞中的词,便是--

“风雷激荡寻常事,且看新枝破旧柯”

0 阅读:0
德馨思辨

德馨思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