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诸多诗人留下了有关理发的细腻描述,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境与情感思绪。孟郊在《长安羁旅行》里写道“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短短两句,便勾勒出漂泊旅人生活的清苦与羁旅的愁绪。
诗人十天才理一次发,每次梳理都扬起旅途的风尘,一个“飞”字,将旅途中的漂泊无依具象化,让人仿佛看到那夹杂着疲惫与沧桑的尘埃,随着梳子的起落而飞扬,尽显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愁思 。
剃头师傅身着粗布麻衣,神情专注,先打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水中还撒了些许草药,据说能让头皮放松。李郎坐定,师傅将温热的毛巾轻轻覆在他的头上,那股暖意瞬间从头顶蔓延开来,李郎紧绷的神经也随之舒缓。待头发被水汽浸润,师傅拿起一把锋利的剃刀,在磨刀石上轻轻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在李郎耳中,竟似有种别样的韵律。
师傅手持剃刀,动作极为轻柔,缓缓贴近李郎的头皮,每一下都小心翼翼,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李郎微微闭上眼睛,感受着剃刀划过头皮的微妙触感,心中既有些许紧张,又夹杂着一丝期待。
苏轼的《旦起理发》同样别具一格,“老栉従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诗人清晨起来,用相伴已久的旧梳子梳理头发,虽梳子齿疏,却能带来清爽之感,洗完头发后更是觉得耳目一新,浑身舒畅。诗句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理发工具和自身感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平凡生活中对简单快乐与宁静的追求 。
一盏枯灯
艺术源于生活,需要接地气,说咱听得懂的话[笑着哭]
一盏枯灯 回复 02-28 11:47
谢谢您的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