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了数不清的白银,一战爆发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三年,作为弱国,为赢得与欧洲列强公平对话的资格,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参与战事,残酷的战争后,近3万同胞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14万华工中有8万是山东人,而威海是当时华工出发欧洲的起点,如今威海市建有一座一战华工纪念馆,用以纪念,也用以警示。
这座纪念馆是国内首个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位于海源公园内,面朝合庆湾,整座建筑从高空俯瞰呈一个巨大的十字,因美丽的海湾景色和独特的造型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然而相比于网红打卡地,这里更值得被严肃地对待。
走在建筑外,沿坡道缓缓而下,两侧是暗影,头顶是阳光,这样的氛围自带庄严肃穆感,也让人坚信有阴影的地方一定有光。
展览分为“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五大部分,从最初招募华工的缘由,到华工远涉重洋、异乡生活、战后遣留等方面全面详细介绍了百余年前14万华工残酷遭遇。
馆内灯光昏暗,黑白照片、图片和油画复刻出战场上的烽火硝烟,诉说着一个个小人物的遭遇,也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彼时中国的大命运。
当时英国租借地威海是华工招募的主要集结地和训练出发港,华工在此经过筛选、培训后被送往欧洲战场。
前往欧洲的轮船上生存条件恶劣,所有华工被关在狭窄、封闭的船舱内,在长达三个月的漫长行程中,许多华工甚至没有踏上大陆的机会就葬身大海。
在欧洲战场,华工们从事着挖战壕、送补给、修路桥、清战场等后勤保障工作,甚至还要投入战斗,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接近2万人。战争结束后,约3000人留在法国,成为第一批成规模留居法国的华侨华人。
中华五千年,近现代史是许多人的痛处,不敢看,不忍看。然而回避并不能抹掉历史,来威海时,别忘记到这座一战华工纪念馆看看,14万华工的血泪史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