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享年64岁。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集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其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成名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与其弟苏辙一同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儒家经典。公元1054年,春风得意的苏轼迎娶了王弗为妻。王弗时年16岁,正是“豆蔻”年华。新婚燕尔,甜蜜无限,苏轼写下了《南乡子》这首词。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青年时期,苏轼随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朝野,一举成名,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巨擘的高度评价。他与弟弟苏辙同榜登科,一时传为佳话。其后,苏轼步入仕途,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宦海沉浮苏轼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性格直率,敢于直言,这使他在官场中屡遭排挤。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因反对激进的变革措施,被贬至杭州任通判,由此开启了他一生多次被贬的经历。在杭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治理,疏浚西湖,筑堤防洪。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堤命名为“苏堤”。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了描绘西湖美景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后,苏轼的仕途几经浮沉,先后被贬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甚至因“乌台诗案”差点丧命,最终被贬至黄州。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近四十岁的苏轼在密州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由,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黄州,苏轼的生活极其困顿,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在此时诞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以豪放之笔,展现了历史英雄的壮志豪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人生起落,坎坷多磨。在黄州期间,苏轼还创作了下面这首展现自己乐观豁达态度和超然脱俗气质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生活晚年,苏轼被赦免召回京城,但不久又被贬至岭南惠州、儋州等地,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继续创作,并在海南岛推广文化教育,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获赦北归,但在归途中心力交瘁,病逝于常州。
总结苏轼的一生,是才华横溢与坎坷人生交织的一生。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散文,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仅是宋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料峭春风里,把酒论苏郎。 不知天在水,畅饮东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