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能座舱概念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车联网生态应用的发展进展相对较慢。那么,为什么现在的车联网生态应用如此有限呢?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试图提供自己的答案和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智能座舱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硬件形态经历了大屏、多屏、移动屏等多次迭代。然而,随着屏幕的增多和增大,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车内屏幕上的应用为什么发展如此之慢呢?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记住一个问题:软件开发需要成本,那么这个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一、互联网的过去:软件付费文化不浓,广告和运营收入成为主要来源
在互联网刚兴起的中国,大约在2000年左右,国内正值软件盗版猖獗的时期。此时,国内用户尚未养成购买软件的习惯,而且盗版软件充斥市场,无法形成收费软件的传统。因此,中国用户养成了免费使用软件的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兴起,国内出现了山寨手机,甚至有越狱用户,这导致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很难采用软件销售的模式维持盈利。
然而,中国用户与众不同的特征在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吸引了各大公司积极挖掘市场。为适应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出现了软件内购、广告、会员、外卖等多种商业模式,这些逐渐成为了软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车联网的现状:被互联网公司绑架的汽车制造商
在大屏幕成为汽车内的热点之前,大屏电视、VR眼镜等设备在手机互联网迅速崛起后,也曾探索过软件销售的模式。然而,最终它们仍以运营和广告模式为主要收入来源。不过,VR眼镜上的游戏销售付费意愿相对较高,这与中国用户的消费意识逐渐发生变化有关。
车联网的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合作流程繁琐:汽车行业由于特殊的安全性要求,内部流程繁复,通常需要1-2年才能完成合作;
2. 研发成本高昂:汽车制造商在软件方面的研发相对薄弱,导致智能座舱系统和屏幕尺寸的规范化仍然不明朗,这增加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时的专门开发部门成本。
3. 运营收入不高: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尚未全力投入车机运营,这一状况在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4. 商业模式问题:现有商业模式的特点是,互联网公司稳赚不赔,而汽车制造商则承担风险和费用,用户享受服务。
根据与互联网公司的交流,他们在早期曾考虑过与汽车制造商不惜成本合作,以优先占领市场入口。然而,由于上述问题,互联网公司大约在2022年初转向TO B付费模式,即向汽车制造商收费,涵盖研发费用和许可费。开发成本由汽车制造商承担。
随着智能座舱的发展,车内软件的多样性已成为车辆智能化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因此,汽车制造商似乎已经受制于互联网公司。
在未来,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车联网更加开放:通过行业协会规范车载系统和流程,使车联网变得快速、可运营和开放,与移动互联网类似。
移动空间迅速发展: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车辆形态将发生变化,包括整车结构和座舱空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从固定住所变为移动空间,多屏广告和运营价值将大幅上升。汽车制造商作为流量入口,将获得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