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线上最“长”的高铁站,升级改造后,四台十线也非常冷清

章小紫的紫竹小林 2025-01-17 13:42:06

近年来,高铁作为国家交通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凭借着速度快、舒适度高和便捷性强等优势,改变了无数人的出行方式,甚至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条被称为“黄金线路”的沪宁线上,却有一座高铁站显得格外“另类”——江苏镇江的丹徒站。这座号称沪宁线上最“长”的高铁站,拥有“四台十线”的宏大规模,曾被寄予厚望。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座斥巨资建造的高铁站,如今却显得冷冷清清,鲜有乘客光顾,与其豪华的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究竟是何原因?是选址失误?线路规划问题?还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丹徒站的现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矛盾?作为社会新闻记者,笔者深入调查,试图探寻这座高铁站“繁华不再”的根本原因,并剖析其中的教训和启示。

一座高铁站的“前世今生”:从希望到冷清的演变

丹徒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丹徒站规模虽小,却是镇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丹徒站也经历了多次升级改造。2010年沪宁城际铁路开通,丹徒站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开通,丹徒站再次迎来大规模升级,成为拥有“四台十线”的“大站”,以连接沪宁城际铁路和连镇高铁为目标。

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和建设,初衷显然是希望丹徒站能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带动丹徒区新城的经济发展。现实却是,这座规模宏大的高铁站在建成后,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人来人往,反而显得冷冷清清。如今,丹徒站的日均旅客流量仅为镇江南站的零头,甚至部分时段空荡得让人感到无比凄凉。

为何一座建成仅数年的现代化高铁站,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多方采访,逐步揭开了丹徒站被“冷落”的多重原因。

选址之争:站点距离成“便利”难题

“高铁站的选址问题,是丹徒站遇冷的关键所在。”一位地方交通规划专家告诉笔者。丹徒区的核心区域位于丹徒新城,而京沪高铁的镇江南站就位于丹徒城区北部,距离区政府仅3公里,公交车4站即达,交通便利程度可见一斑。丹徒站却位于丹徒新城南部,距离区中心有10公里之遥,公交车需要16站,且周边配套设施并不完善。这样的选址,让许多居民宁愿选择更近的镇江南站,而非奔波至丹徒站。

“从丹徒站到市区实在太远了,我宁可多花点时间等车,也不想跑那么远。”这是笔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相比之下,镇江南站不仅距离近,而且车次多、覆盖范围广,能够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如此一来,丹徒站显然在客流竞争中处于劣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连镇高铁的线路设计也让人匪夷所思。为了经过丹徒,线路在该区域拐了一个“大弯”,不仅延长了通行时间,还降低了列车的整体速度。这样的设计,直接导致乘客体验下降,使得丹徒站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客流稀少的背后:资源浪费与规划失策

“丹徒站的现状,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失衡的一个缩影。”一位学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坦言。高铁站的建设,原本应该服务于民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丹徒站虽然规模庞大,但实际利用率却极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根据公开数据,丹徒站的旅客流量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与其“四台十线”的设计规模严重不匹配。如此悬殊的差距,不禁让人反思:在高铁站建设之初,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需求?是否对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客流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估?

事实上,丹徒站的建设初衷是为了配合丹徒新城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丹徒新城的人口密度较低,产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足够的客流支持。高铁站作为区域发展的“催化剂”,本应与产业布局和人口增长形成协同效应,但在丹徒站的案例中,这一链条显然是断裂的。

线路规划的争议:拐弯设计引发质疑

连淮扬镇铁路在丹徒区的“大拐弯”设计,无疑是丹徒站“失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条铁路连接连云港、淮安、扬州和镇江四座城市,原本被寄予厚望。由于在丹徒区做了不必要的“绕行”,导致线路整体偏离了快捷高效的初衷。

“从设计图上看,这个拐弯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一位铁路规划专家向笔者指出,线路绕行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降低了列车的平均速度,使得原本具备吸引力的高铁线路变得“鸡肋”。这种设计上的妥协,无疑是丹徒站失去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尽管有关部门解释称,拐弯设计是出于地质条件和建设难度的考虑,但这一说法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的质疑。相反,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规划过于随意,缺乏对乘客体验的充分考量。

冷清的丹徒站,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

丹徒站的现状,不仅是一个高铁站遇冷的故事,更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警示。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张,许多地方政府将高铁站视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面子工程”,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建设。在一些案例中,这种“追求表面光鲜”的做法,却忽视了实际需求和长远规划,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效益低下。

丹徒站的建设初衷虽好,但在选址、线路规划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仅仅追求“大而全”,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真正为百姓服务。

未来的路在何方?如何让丹徒站焕发新生

丹徒站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有人认为,随着沪宁城际、连镇高铁、镇马城际和镇溧高铁的全面开通,丹徒站将成为多个交通线路的交汇点,前景依然可期。也有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即便如此,丹徒站的客流量仍然难有大幅提升,毕竟周边人口基数有限,且镇江南站等竞争对手的优势明显。

要改变丹徒站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关部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线路规划,尽量缩短旅程时间,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加强丹徒新城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吸引力,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客流;最后,完善丹徒站周边的配套设施,为旅客提供更服务体验。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避免资源浪费

丹徒站的故事,既是一场高铁站的“得与失”,更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反思。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大事,高铁站的选址和规划,必须以人为本,从实际需求出发,避免“面子工程”带来的资源浪费。

希望丹徒站的案例,能为未来的交通建设提供借鉴。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才能让高铁真正成为便利百姓、促进发展的“加速器”,而非被冷落的“孤岛”。

0 阅读:0
章小紫的紫竹小林

章小紫的紫竹小林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