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主要指的是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他们可不是完全放弃工业,而是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核心制造业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举个例子,美国虽然很多传统制造业都搬到其他国家了,但在航空航天、IT、医药这些高科技领域,依然是全球老大。德国的高端汽车制造、精密机床,荷兰的光刻机,也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驻军人数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点。尽管俄乌冲突仍在持续,拜登政府却只为欧洲增兵2万人,而亚太地区的驻军人数却高达34.6万人,是欧洲的四倍。更有美国智库建议,美国应从全球撤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亚太地区。
知道,美国当初决定去工业化,那是因为美国除了有工业之外,还有美元和美军作为支撑。甚至很多时候,凭借美元和美军,美国可以轻松碾压任何对手。可是对于欧洲地区而言,欧元并不是美元,欧洲地区的军事实力,未必能比得过美国?更何况很多欧洲国家一直都是美国的小弟,这就意味着欧洲内部根本不是铁板一块。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于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无疑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工业化的样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对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特点、作用、影响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工业化的实质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取代农业和手工劳动占居主导地位的过程,工业化代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推动社会分工扩大。工业化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变革,扩大了社会分工;2.扩大市场规模。工业化推动商品化、市场化,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3.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表现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加快城市化进程。在产业革命之前的170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到1900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75%;5.推动经济全球化。从十九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多年间,世界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820年-1880年的六十年间,外贸增长率为每十年50%,1881-1911年间,每十年增长速度为37%;6.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通过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借助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摧毁了旧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全面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阵痛过后,新的业态会取代旧的业态,我们能不能熬得起,看得终究还是国家大账,中国的工业竞争力在提升,我们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即便有疫情影响流动性,那么一定会有新的商业模式走出来,来形成另一种平衡。所以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困境,困难的确有,但一定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