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对重庆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山。
重庆人对福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水。
福建有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海上花园”,有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大港”,海洋之神“妈祖文化”在这里诞生……
重庆与山共存。整个城区小山脉与地形的起伏让重庆变得独一无二。“轻轨穿楼”“一楼是马路、十楼还是马路”“市中心隧道、闹市区爬山”这一系列魔幻奇观,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和绮丽。
重庆夜景 摄影/鬼迹
论及地域性格,“爱拼才会赢”的海洋精神也成为了福建人的代名词,“袍哥人家”的耿直豪爽义气则贯穿了重庆人的底色。
可事实上,当我们深入审视福建和重庆时,会发现这种固有的印象只是城市的半张面孔。
在海的澎湃面前,人们不太容易想得起“太师椅“的三面环山造就的闲适与温婉。福建武夷山纵贯南北,界分闽赣,海拔2161米的黄冈足以比肩五岳,武夷岩茶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饮食习惯。
福建武夷山 摄影/游力克
在山城的魔幻面貌下,人们也不够记得江水的蜿蜒。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码头,重庆“府会川蜀之众水,控瞿塘之上游,临驭蛮僰,地形险要。”它更早的名字,叫做江州。
一款酒,将重庆与福建就此衔接在了一起。
将福建的山与重庆的水衔接在了一起。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01山与水的完美契合一个福,一个庆,两个欢天喜地的名字,拥有世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蓄养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口味——闽地口味清爽、鲜嫩、淡雅、汤菜居多,荔枝肉酸甜可口,佛跳墙醇香馥郁。重庆口味麻辣鲜烫,浓烈刺激,大开大盍。
福建美食-佛跳墙 珑粤供图
闵人对食物的要求讲究“清甜”,以本味入食谱,以原产地为佳。所以,福建人讲究花生要吃龙岩的,海鲜要选福鼎的,荔枝肯定是莆田为上,兴化米粉、永春芦柑、古田银耳……从这些名字不难看出,在尚未有地理保护标识的昔年,核心产区意识已经深入到福建人的骨髓。
而渝人则更注重口味的复合性和层次感,仅辣椒一道,便有香辣、糊辣、糟辣、麻辣等多种表现手法——渝地并不算物产丰饶,唯有从工艺的繁复和调料细节的调控,方可成就一款属于重庆的经典食物。重庆火锅如此,重庆小面同样如此。
重庆美食-麻辣白砍鸡 摄影/Amanda Pu
这一次,来自福建诏安核心产区的青梅,来自武夷山核心产区的岩茶大红袍,与来自万里长江第一酒镇白沙镇、经历了无数繁复工艺和窖藏才完成的基酒一起,构建了属于山与水的艺术品,完成了福建的山与重庆的水之间的完美契合。
大红袍梅见。
左:白沙镇 右上:武夷山 右下:青梅
02灵动通透的酒大红袍梅见使用的青梅来自于福建诏安。
诏安青梅的核心产区位于福建南部沿海的诏安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无霜,这让青梅在这里迟迟不会落叶,漫长的光合作用时间让它累积了丰富的氨基酸与可溶性固型物,将梅子独有的果香与果酸更深地锁定。
青梅
清明过后,诏安的青梅开始转为八、九分熟,颜色带黄且散发梅果香气,口感较为柔软,这个时候,挑选果大,皮薄,肉厚,质脆,汁多,核小的梅子,在采摘后72小时内开始进行酿制留存。
人工采摘
青梅并不太适于直接食用,它和酒自古以来就是一对CP,在对它的味觉的记载上,“青梅煮酒论英雄”这种慷慨豪迈的时刻很少,“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这一类比拟少女青涩甜美的句子更多——当新鲜青梅果与酒融合在一起的时候,酒体简单萃取了果味中独特的琥珀酸,被收藏的山中清香的味道与酒香结合在一起时,整个梅酒顿时变得更加灵动更加通透,这种果味也让喝酒这件事情更加松弛。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03最富传奇色彩又广为人知的农产品大红袍的核心产区是福建武夷山,它也是福建最富传奇色彩又广为人知的农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大红袍,仅仅产于那几颗在传奇故事中以多种版本出现的母树,它们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这里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山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让它们的风味格外悠长,这样的天赋优势,让它变得不可取代。
福建武夷山 摄影/游力克
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开始对大红袍母树进行“停采留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茶叶已成绝响,1982年就有用母树枝条扦插繁殖成功的大红袍品种推出,1988年茶叶审评专家鉴定在品质风韵上已达到原母树风味。
岩茶采摘
如今被认可的大红袍原产地武夷山产区,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幽草涧边丛生,山间常年云雾弥漫,阳光无法直射,更无风害,即使在福建,也很难找到如此润滞的小气候。
大红袍梅酒中的大红袍,正源于此。
大红袍原产地武夷山产区 摄影/游力克
04五代传承的大红袍师傅有了好茶,还需要好的制茶师傅。
大红袍梅酒中大红袍的制茶监制是陈孝文——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12位传承人“位列仙班”,陈孝文在当时就是其中最年轻一位,彼时年仅24岁。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陈孝文 摄影/游力克
陈家是武夷岩茶世家,五代岩茶技艺传家。其太公陈书省是武夷岩茶技艺及审评标准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被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尊为“省公”;曾祖陈礼帽,在民国时期岩茶界中更是赫赫有名;祖父陈谨造一生事茶,潜心岩茶研究数十年;父亲陈墩水是天心村第一个民办岩茶厂的创始人,更是现在最炙手可热的牛栏坑山场的推动者。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孝文父亲 陈敦水
陈孝文从小耳濡目染,从十多岁便随父亲做茶,迄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陈孝文看来,处理茶叶,要做坏很容易,做好也不稀奇,但要做到最好,却是最难。“倒不是说武夷茶的工艺多么复杂,只是做茶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像做青,三红七绿的标准,就很少有人抓得准,因为没有什么字面上的严格指标,只能靠经验。”
晒青
孝文好酒,所以他对大红袍梅见的原料制作格外仔细,在核心产区中,他挑选了最适合梅酒口味的山场,经过十多道工艺之后,香型典型、醇厚悠长,焙火香、山场香、品种香都有非常好的表现。
挑选
05万里长江第一酒镇大红袍梅见的酿制地点在重庆江津白沙镇,一个在中国白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
重庆江津白沙镇
在重庆这样的山城,也有一些相对特别的地形:重庆人把山间的平地称为“坝”,凡是被称为“坝”的地方,都会比崎岖的山里更早迎来文明的曙光。
江津白沙镇曾是白沙坝,这里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汉代,唐宋明清,商业与文明都能与时俱进,道光年间开始,这里作为综合性商埠甚至诞生了各类行会组织,它一直传承着古老也容纳着新兴。
重庆江津白沙镇
也在差不多这个时候,白沙坝上出现了一条槽坊街,整整一里长的幽深古巷,最盛时坐落着酒坊300多家!
查阅晚清《成都日报》、民国《富顺县志》等读物,出产于白沙镇的白沙烧酒,年产超过1000 万斤,远超过同时期的茅台镇。甚至,茅台酒的故乡遵义一带,在产量下滑的年份,每年还要从白沙吃进白酒230万斤以上。
晚清以降,白沙烧酒是重庆乃至整个川渝地区的第一白酒品牌。相应地,我们完全可以将白沙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酒镇”。
重庆江津白沙镇
06优质水源和高粱是基酒的基础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这个万里长江第一酒镇盛极而衰,众多酒坊在各路军阀的传播下纷纷倒闭,但白沙酿酒的基因并没有消失。
江津白沙的酒,品质之所以出众,首要的秘诀在于本地特有的溪水与种植的高粱,1936 年版《四川经济月刊》记载,“凡驴溪水所酿之酒以同容量之缸盛之,其比重恒轻于长江水所酿者数斤,且清可见底,长江水则虽经沙滤,亦不能见底,此为白沙产酒地理上之优点,用以酿酒,香甜味醇,品质极佳。”
重庆江津白沙镇江水
除此之外,白沙及附近地区的高粱也能通过便捷的水运集中到白沙码头,为酿酒提供着基础原料。
酿造车间
白沙的水是最适合酿酒的软水,当地人采用当地富硒土壤种植的金皮糯高粱为单一原料,配合白沙当地清洌软水,在特质的青石板窖池中,相对温润的气候促成了当地人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经过两个绵长又不剧烈的湿冷的冬天,酒体中的风味物质,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再进入更深入的转化。
酿造车间
大红袍梅见的高粱酒基酒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酿制出来。
东方生活美学很难想象福建与重庆这两个风味如此迥异的地域,在山水之间,那些独特的风物可以进行这样融合的尝试。
但事实是,这是一次完美的融合。
这种融合完全符合了东方式审美,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东方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选用茶、梅、酒三味在诗词中被古人反复吟诵过千万遍的食材,诏安青梅手摘后72小时内进入酿造留存,让梅子新鲜的香气物质得以保留。
清洗去蒂
原果、黄冰糖、2年陈高粱酒,在陶坛种低温浸泡270天后成为梅酒,人们采用热浸提的方式将大红袍原茶制成茶汤,然后迅速降温,以减少茶多酚、单宁物质析出,充分保留原茶精华,再与青梅酒融合陈酿,冷储过滤。
低温浸泡
仅仅只是描述酿制的过程,就足以让人产生美学上的刺激,风雅之感油然而生。
08中国人才懂并追逐的味觉体验这样的酒是好喝的,就在完成这篇东西之前,我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的一个英语老师是这样疯狂安利大红袍梅见的:“怎么能有这么好喝的东西?好喝得要命,我仿佛脑补出来了罗曼尼康帝的味道。”
用于基酒的白沙高粱酒本身香气纯净,酿造时不会抢夺青梅的果香,反而会用纯净蓄纳梅子的涩感,让果香与酒香完全融合。
看花滴酒
酒的口感酸甜清爽,醇厚甘润。梅酒的清灵花果香与大红袍的香醇甘活相得益彰,山野气息幽然而上,绽放岩骨花香,整体“岩韵”绽放,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
青梅
从玄学的角度来说,大红袍梅见是琢磨不定的,它的果味、甜味、茶味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味觉的层次带来一抹优雅的深意,这种感觉或许应该称为“回味”。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且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也只有中文才能够阐释 “回味”一词中所蕴记的盘旋弥漫之意。
福建武夷山大红袍
在大红袍梅见中,你可以很真切地品鉴到这样的味道。
09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味道酒是若干文化的容器,饮茶品酒,各有风雅,茶与酒的融合古亦有之。北宋大学士苏东坡,自“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埋下茶酒之思, 记下了“七齐”“八必”酿造茶酒的畅想:采茶酿造,自然发酵,经得蒸馏,得一杯无色茶香之酒。
很明显,他失败了。
这一次,大红袍梅见成功了。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曾经我们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动物、植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讨论人类利用这些基本环境所创造的东西,而如今,空间对于人类是一个宏大的场域,借助现代物流,我们可以在24小时内将千里之外的青梅运送到白沙码头,突破局限之后,更多的创造由此产生,这让我们体会到白酒香型的更多可能性。
茶、酒、青梅,这些具备了强烈传统中国属性的几种元素,在这里,完成了和谐统一。
由此产生的,则正是真正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味道。
梅见大红袍茶梅酒
- END -
文字 | 莲二爷
排版 | 柒颗陈皮咸话梅
图片 | 鬼迹、游力克、珑粤、孝文家茶、梅见大红袍茶梅酒提供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谢绝不请自盗。
asd
世界第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