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金日成为何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要炸毁一座古墓呢?

峻辉聊过去 2024-08-20 16:23:25

1102年,统治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为了构建本王朝的意识形态,奉箕子为文化始祖,在平壤牡丹峰下营建了衣冠冢——箕子陵墓。

八百年的光阴,弹指而过,箕子陵墓的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进入20世纪,箕子陵墓占地百余亩。远远望去,巍巍壮观,苍柏、翠松星罗棋布。陵墓入口有石人石马分列两旁,承担守护重任。

墓地中央,一座圆形古墓古朴雄浑,周围还有各式殿宇十数间,是二十世纪平壤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可惜的是,箕子古墓历经沧桑,即便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也完好无损,可终究没能抵御政治火药的轰击。

1959年,箕子古墓在一声声轰隆隆的炸弹声中,瞬间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一片片四散的瓦砾,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

炸毁这座古墓的不是美国鬼子、不是异族人士,反而是朝鲜的领导人金正日。金正日为何要炸毁老祖宗的陵墓呢?此举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箕子其人

箕子,名胥余,商朝人,是三千多年前的上古历史人物。,这一时期,人类姓氏还处于文明早期。因胥余被商朝分封于箕地(古时燕地,今在辽宁一带),又是子爵爵位,故合称“箕子”。

有一种说法,称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太师,但是没有具体的历史典籍记载。不过在司马迁毕生心血《史记》中则明确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所以大致可以判断箕子是商朝王室成员。

同时,孔子也对箕子有所记载,他将微子、箕子和比干并列,称三人为“殷末三仁”。

《论语·微子》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子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根据两则史料,可以很容易得出箕子大抵是生活在纣王时期(殷商晚期)的王室成员。

除此之外,箕子还参与了商朝王位的继承问题。他曾对帝乙(纣王的父亲)选出的继位人选帝辛表示过不满。

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商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王位继承人,要么是朝堂忠臣、要么是宗室代表,箕子能说上话,就代表其最有可能就是王室成员。

选出了纣王,就木已成舟,箕子即便再不同意,也得从旁协助。可纣王乃昏庸无道之君,箕子数次进谏,却起不到任何效果。

作为王室成员的箕子也曾力图挽救王朝的命运,可无奈势单力薄,独木难支,只好自降身份,为奴为隶,自我流放。

武王克商,胸襟开阔,赦免了箕子,希望能让箕子入朝为官,好争取商朝宗室的力量,稳定政权。可这时的箕子,身份已然转变,从一个尊贵的王室成员,变为一个前朝遗民,不想做周朝的臣子,便出走朝鲜。

这一事件,在《汉书·地理志》有明确的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除了中国史籍有相关的记载,就连韩国本土的史书也有所记载。在韩国现存最古的史书,金富轼编撰的《三国史记》中便写道:“海东有国家久矣,自箕子封于周室。”

《高丽史》中也辅以佐证,记载道:“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

当然,光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几条史料充其量只能当一方面的证据,还要从考古上将朝鲜半岛文明和中华文明建立联系,才能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前面所说,箕子生活的年代为商末周初,这是已经被确定的。而古朝鲜的建国时间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

朝鲜的青铜器时代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这也和箕子前往朝鲜的历史时间想同。

同时,公元前11世纪,朝鲜的青铜器质量颇高,出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换句话说,就是中原文化的青铜冶炼技术传播到了朝鲜半岛。

另外,朝鲜出土的青铜器花纹上和同一时期中国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朝鲜半岛的青铜技术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

不仅如此,朝鲜古代墓葬方式“支石墓”,在我国的辽宁和山东等地也是广泛存在,这就验证了半岛文明和中原文明必然是有过联系。

箕子不仅为朝鲜带去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也带去了中原的社会文化,例如前文所提的养育桑蚕和织作。

另外,箕子还将朝鲜的每块农田分为四个区,各个区域的土地为七十亩,这也是来源于殷商的“殷人七十而助”。

计田方法和土地制度出现在朝鲜半岛,绝不是凭空产生,更非外星势力所为,明显是引自中原。

同时,箕子也为朝鲜制定了文明社会所需的礼仪和律法,构建了古代朝鲜的初步秩序。比如箕子曾提出“八条之教”。《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箕子……又制八条之教。”

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社会具有较高文明的标志,象征着原始人类走出野蛮,剔除暴力的基因,开始进行协商。

具体的法律规定,有助于朝鲜政治集团的稳定运转,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展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能侧面反映朝鲜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去中华化的朝鲜半岛

箕子来到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完成了朝鲜早期文明的构建。可惜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三千多年前的朝鲜存在以箕子外来人和朝鲜土著本地人的矛盾,后者的代表就是朝鲜半岛奉为正统的檀君。

檀君,最早见于高丽时期僧一然的《三国遗事》,只是有关于檀君的记载太过离奇,充满了神话想象色彩。

大意是长白山下山顶檀树下,一头熊得桓雄感化,化为女人。可是没有人与之结婚,便整天祈祷,希望能够受孕。桓雄感念“熊女”的至诚至意,自己就化为一名男子,和“熊女”结合,生下檀君,奉为朝鲜始祖。

非但如此,檀君在这一神话故事中,还享寿1908岁,御国长达1500年。

对于这种匪夷所思的说法,朝鲜儒林人士自己都觉得荒诞不经。徐居正在《三国史节要序》中自己都说:“吾东方檀君立国,鸿荒莫追”。什么叫“鸿荒莫追”,言外之意就是此说不可考,没有明确的实物证据进行补充,纯是朝鲜本地人们“自嗨”的意淫。

其实在近代以前,中原王朝还未衰退之际,朝鲜本地史学家对于“檀君神话”并不奉为圭臬,在学术界占据主流的还是认同箕子朝鲜一说。

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国,朝鲜半岛的王朝,政治上采取的是臣服的姿态,文化上也是仰慕、比附的心态,毕竟“慕强心理”是深植于各个文明之间的真理,也是人类基因的底色,更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就有了箕子崇拜,高句丽时期更是将箕子当作神明一般的人物。

到了高丽肃宗壬午年(1102年)有感于“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便开始了“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

可是这一文化现象到了近代,就开始大为不同。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原王朝的强盛形象在朝鲜轰然崩塌,加速了朝鲜半岛的民族觉醒。

和大多数殖民国家一样,朝鲜半岛的民族意识是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下,伴随着殖民地国家对殖民国家的反抗而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由于西方思想的入侵,曾以“小中华”为傲的儒家意识形态在朝鲜半岛逐渐没落,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伴随着一起消失的当然也包括箕子的正统性。

一个国家可以换正统的文化始祖,但不能没有,檀君就顺理成章回到了大众视野,开始为近代朝鲜半岛的政治服务。

1895年,由朝鲜学部编辑局刊行的国史教科书《朝鲜历史》,第一次将檀君定位朝鲜半岛的建国始祖。

次年,朝鲜半岛本土学者申采浩、朴殷植等人开始利用檀君朝鲜建构朝鲜半岛的民族意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檀君民族主义运动”。

近代以来,否定箕子,承认檀君的历史传统也被金日成所继承。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国家,金日成所领导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为了和韩国争夺文化上的正统性,自然也不会奉外来文化的箕子为始祖,这不利于朝鲜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所以金日成权衡利弊,还是不顾朝鲜各类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的反对,执意炸毁了箕子古墓。

为了构建自己的文化,金日成还在朝鲜力推“去箕化”运动,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带头称“箕子”是“凭空捏造的产物”。

箕子古墓被炸毁,只是“去箕化”运动的冰山一角,一同损毁的还有“箕林”等纪念性的建筑。

为了达到名正言顺的地步,金日成还于1961年主持召开了《“箕子东来说”之荒诞性科学研讨会》,试图从学术上彻底将“箕子”批到批臭。

会上,10名学者轮流发言,有八名学者就已经知道这不是纯粹的学术会议,而是上升到了政治,故而做了违心发言。只有李应寿、李根两位学者秉着学术为先,在会上说了真话,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真理。

当然,不仅仅是金日成这样干,南边的韩国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崔南善首的一批学者推导出檀君诞生的实际年份为公元前2333年11月3日,韩国民众以信奉檀君还创立了宗教,将11月3日称为檀君节。

大韩民国成立以后,1948年8月5日的第一次国会,就讨论了纪年方式要用檀君纪年,即以公元前2333年元年,以此下推。

经过几次会议的讨论,9月9日还通过了采用檀君纪年的法律。可是为了融入世界,这一纪年带来的负面因素太多,不得已在1961年将其废除。

结语:

总之,进入20世纪,在西方和日本的冲击下,中华世界体系不断瓦解,民族独立成立了历史的主旋律,朝鲜和韩国对于古代历史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原来被斥为荒诞可笑的故事成了历史的主调,发源于中华文化的箕子却遭到了扬弃,成为了一个“文化他者”,不再是朝鲜半岛的一部分了。

这种历史现象,或许就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口中的“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吧。

参考资料

《“箕子朝鲜”真伪问题初探》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员院 王利军

《史学视域下近代朝鲜民族意识建构和身份认同转变》 延边大学学报 第55卷第6期

8 阅读:1022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