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埋尸案令人发指,请告诉孩子:一定要远离烂人、烂事、烂关系……

嗨猪的家庭 2024-03-24 15:54:54

近日,邯郸3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学并埋尸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有关校园霸凌的讨论和思考不绝于耳。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12月发生在广东的一个校园事件。

一位13岁初中男孩,被同班同学在教室打伤,住进ICU。

记者采访时,男孩父亲说:“孩子目前不能自主呼吸,脑部弥漫性水肿,医生说生还机会不超过万分之一。”

调查事件起因发现,男孩被同学殴打仅仅起源一次口角。发生口角后,对方先用扫把棍敲打男孩后脑勺,再用拳头狠击头部,导致男孩被紧急送医抢救。

心理学中有个“鳄鱼效应”,指当被鳄鱼咬住脚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掰开它的嘴逃生,因为它会抓住机会再咬住你的手。而是弃掉被咬住的脚,先保住自己的命。

对于校园暴力,强大自身是相对不错的应对方式。但通常情况下,强大自身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件我们成年人鼓励了,孩子立马就能做到的事。相反,它是一个生理、心理都要持续积累,量变达到质变的缓慢过程。

所以,遇到已经升级到伤害层面的行为,先选择最快速的解决方法,不纠缠、先远离。

但最重要的是,为了防止孩子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时时刻刻告诉孩子,时刻记得,要远离烂人、烂事、烂关系。

远离“烂人”

前段时间,被一个16岁女孩的遭遇看到泪目。

女孩住校期间,整整两年,被同宿舍舍友多次殴打辱骂。快递拿慢了,一句话说不对了,都要被打被骂,有次没有取外卖,直接被舍友抓着头发去撞墙,还有被逼抢商店,录音掌掴……

经历了长期霸凌后,女孩精神彻底崩溃。看到外人就发抖,甚至因为怕被报复,跪求父母不要去学校。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分析过:“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和生理基础。”

可以这么理解,习惯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青少年,他的“心理硬件”已经基本成型,很难去改变。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也曾提出:“青春期孩子负责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直到20多岁才能发育成熟。”

所以,如果孩子的身边很不幸遇到了这种“烂人”,纠缠、忍让都没有意义,他们没有规则,也没有同理心,如果不及时远离,只会被他们的“烂”拖入深渊。

虽然说这样极端的案例相对少见,但在孩子的正常社交中,撒谎成性的、小偷小摸的、拉帮结派的人却一点都不少见。

这些人,无论遇到哪一种,都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任何让你不舒适的人,都可以选择远离。”

改变不了“烂人”,但可以改变和“烂人”的相处距离。

明哲保身,不一定是贬义词,反而有可能会是孩子的“救命符”。

远离,不是逃避。

而是在确定自己目前自身不够强大,并不具备对抗的能力时,要尽一切努力远离,及时止损,才能及早抽身。

远离“烂事”

华大基因CEO尹烨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定要远离消耗你的渣人破事,因为情绪会影响基因。”

深以为然。

朋友的儿子,整个小学阶段一直是班长。

但上了初中后第一次班干部选举,虽然她儿子一直努力自荐,遗憾的是,最终没有被选上。

因为这件事,她儿子很长时间都不开心。有时候还会和她抱怨,说自己明明很优秀,为什么老师选别人不选他?甚至有几次故意揣测其他被选上的同学是关系户。

一开始,她没太当回事,觉得儿子只是心里有落差,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慢慢地,她发现因为这件事,儿子经常对那些被选上的同学和老师都抱有敌意,最夸张的是,她儿子的学习成绩居然也开始下降了。

后来,她找了次机会和儿子进行了一次深入地彻谈。

好在母子俩关系一直不错,儿子也肯听她的,她建议儿子先把情绪放一边,先把落下的学习成绩追回来,平时多在班级里主动做一些帮助同学的事,坚持一个月再看。

果然如她所料,她儿子不把注意力纠结在之前那件事后,心态和状态都变好了很多。还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因为专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突破。更开心的是,因为平时乐于助人,在新的选举中,有很多人都推举他当班长。

只要是消耗孩子的,都是“烂事”。

“烂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负面情绪,会一直困住孩子。

《阿甘正传》中有句话说:“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慢慢知道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筛选和剔除,也是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技能。

当孩子被“烂事”困住,请一定告诉他们:人生的路不局限于此,它只是支撑起你未来无限精彩的一个小插曲,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它就会以什么样的影响回馈你。

不纠缠“烂事”,不困于“烂事”,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

远离“烂关系”

知乎上,一位妈妈曾发过自己的求助。

有次她偶然发现,女儿经常往学校带比较贵的文具和零食,零花钱也花得特别快。再三询问后,女儿才说实话,原来女儿最近在班里新交了几个“好朋友”,为了维持这段“友情”,她女儿才送东西刻意讨好她们。

她知道原因后,和女儿聊:

“你和她们做朋友后开心吗?”

“有开心,也有不开心。”

“具体呢?”

“开心的是只要我给她们东西,就可以和她们成为朋友;不开心的是,如果我不给她们东西,她们就不理我了。”

“你觉得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平等交往的,还是需要用讨好换取?”

“妈妈,我明白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让孩子感受舒适的。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儿童都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社会情感。而社会情感的隐含假设是,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

人是群居动物,孩子也一样。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停地让自己处于各种“关系”中,才能有存在的安全感。

记得当年明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说,当年上晚自习到11点多回宿舍时,路上没有人,秋天的夜晚很冷,耳中听到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声。

他回到宿舍,看到别人在玩、在闹,只有他格格不入,但他不会觉得自己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不断前进。

我们做父母的,当然希望孩子拥有这种享受孤独的强大精神内核,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积累,和一瞬间觉醒的机缘,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先天具备,或者能及时顿悟的。

既然无法脱离“关系”,那就尽可能拒绝“烂关系”。

你要相信,成长中一段好的关系,带给孩子的滋养会非常大。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同伴群体依赖性”,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反而朋友、同伴会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

青春期的社会化,对孩子而言是他们人格成长的重要一环。他们通过和同伴的相处,认识自己,并用更广阔的眼光看待、创造出这一阶段全新的自己。

《马斯克传》中写到一个故事。

马斯克在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曾想参加学生会竞选。

在努力融入那个圈子时,既不懂政治、也不擅长交际的他,总显得格格不入。

后来他转入了极客圈子后,在那里他如鱼得水,还认识了和他一样极度热爱物理的中国学生任宇翔,他们一起通宵做实验,成为了实验室的最佳拍档。当时他们关注的领域,在后来成为了马斯克终身为之奋斗的职业方向。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孩子习惯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他会下意识选择什么样的同伴,这往往决定了他未来可能走什么样的路。

其实写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成长中,每个孩子几乎避无可避,都会遇到一些“烂人”、“烂事”、“烂关系”,那么遇到时,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或者说,怎么让孩子不纠缠于这些问题,能懂得及时止损,才是最难的。

心理学家曾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通常能促进健康的同伴关系。”

也就是说,父母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影响孩子的选择和态度。

所以你看,孩子大多数的教育问题,回归到最后,答案依然在家庭教育中。

0 阅读:173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