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四绝句 其一 北宋 · 司马光
洛阳相望尽名园,墙外花胜墙里看。
手摘青梅共挼酒,何须一一具杯盘。
首句“洛阳相望尽名园”,点明了地点——洛阳,一个历史上以花卉繁茂、园林众多而著称的城市。诗人用“相望尽名园”来形容洛阳城内园林之多,名园之盛,给人以满城皆是美景的印象。
次句“墙外花胜墙里看”,则巧妙地转折,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通常来说,名园内的花卉自然是精心培育,美不胜收。但诗人却说墙外的花看起来比墙里的还要美,这既可能是实写墙外之花确实繁盛,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别出心裁的审美情趣,认为自然生长、不加雕饰的花卉更有韵味。
第三句“手摘青梅共挼酒”,将场景从赏花转到了饮酒。青梅是春季的果实,诗人亲手摘下,与酒一同挼搓,这种随性而为的举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自然的韵味。它也暗示了诗人与朋友共饮的欢乐时光,无需繁琐的礼节和器具。
末句“何须一一具杯盘”,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在诗人看来,赏花饮酒,重在心境和情趣,何必拘泥于形式的完备和器具的齐全呢?这一句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简约生活的哲学。
司马光的这首绝句不仅描绘了洛阳春日的美景和赏花的乐趣,更通过摘青梅共饮酒的细节,展现了诗人随性自然、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看花四绝句 其二 北宋 · 司马光
洛阳相识尽名流,骑马游胜下马游。
乘兴东西无不到,但逢青眼即淹留。
首句“洛阳相识尽名流”,点明了诗人在洛阳的社交圈子广泛,所结识的人都是当时的名流雅士。这既体现了洛阳作为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社交地位和文学修养。
次句“骑马游胜下马游”,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赏花时的独特方式。在洛阳这样的名城,春日赏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人们通常会步行或乘车游览。但诗人却选择骑马游赏,这不仅使得他的行动更加迅速自由,也增添了一种豪迈和奔放的气息。他认为骑马游赏比下马步行更能充分体验赏花的乐趣。
第三句“乘兴东西无不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赏花时的随性和尽兴。他骑着马,随心所欲地游走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城东还是城西,只要有美景之处,他都会前往。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游览方式,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在。
末句“但逢青眼即淹留”,则揭示了诗人赏花时的另一种心境。青眼,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色或令人愉悦的事物。当诗人遇到特别美丽的花朵或令人心动的景色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细细欣赏,久久不愿离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留恋,使得诗人的赏花之旅更加丰富多彩。
看花四绝句 其三 北宋 · 司马光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首句“洛阳春日最繁华”,直接点明了洛阳在春日里的独特魅力,即其繁华之景。这里的“繁华”不仅指花卉的繁茂,也暗含了城市生活的热闹和文化的繁荣。
次句“红绿阴中十万家”,进一步描绘了洛阳春日的景象。红绿相间的花卉和树木,为城市带来了浓郁的春意和生机。而“十万家”则形象地说明了洛阳的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进一步强调了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第三句“谁道群花如锦绣”,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花比作锦绣,形象地描绘了花卉的绚丽多彩和精致细腻。这种比喻不仅突出了花卉的美丽,也暗含了人们对花卉的赞美和喜爱。
末句“人将锦绣学群花”,则巧妙地转折,将人与花相联系。人们被群花的美丽所吸引,开始模仿花卉的图案和色彩,将其运用在服饰、家居等各个方面。这种模仿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花卉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花卉文化在洛阳的深入人心和广泛影响。
司马光的这首绝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洛阳春日繁华的美景以及人们对花卉的热爱和模仿。它不仅赞美了花卉的美丽和精致,也反映了花卉文化在洛阳的繁荣和发展。
看花四绝句 其四 北宋 · 司马光
南园桃李近方栽,浇水未乾花已开。
山果野蔬随分有,交游不厌但频来。
司马光的这首《看花四绝句》其四,继续以赏花为主题,但此次他将目光转向了南园的桃李,以及与之相伴的山果野蔬,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然、随性的赏花体验。
首句“南园桃李近方栽”,点明了赏花的地点和对象。南园,作为诗人赏花的新去处,刚刚栽下的桃李树便成为了他的关注焦点。这里的“近方栽”三字,既说明了桃李树的新栽,也暗示了诗人对南园的新鲜感和期待。
次句“浇水未乾花已开”,则生动地描绘了桃李树的生机与活力。刚刚浇过的水还未干,花朵却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了。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桃李树的顽强生命力,也给人一种惊喜和愉悦的感觉。
第三句“山果野蔬随分有”,将诗人的视线从桃李树扩展到了南园的其他自然物产。山果、野蔬,这些随季节而生的自然馈赠,为南园增添了更多的生机和色彩。诗人的笔触轻松自然,仿佛在与读者分享他的日常生活和发现。
末句“交游不厌但频来”,则表达了诗人对南园和赏花活动的热爱与期待。他认为,南园的美景和丰富的自然物产,足以吸引人们频繁前来交游、赏花。这里的“不厌”二字,既体现了诗人对南园的深厚情感,也表达了他对赏花活动的无限热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