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故行走在这条求学路上,可不是只有孩子一个人,还有父母在一路相伴随行,但这求学的路上,注定是道长而险阻,不是在观光列车上的浮光掠影那般的轻松休闲,堪称之为“路漫漫其修远兮”。
尽管上名校并不是唯一的一条成功之路,但没有哪个父母会不想着让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前行,所以,那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陪娃写作业导致血压上升“等等民间传闻,正是家长们此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这里先撇开那些早就占尽各种优质社会资源的家庭不谈,只就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我们会发现,大家几乎都是在同一个起点上开始启程,但最后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
以我们的常识就知道,一次跨越几百公里的野外远足,一个人是没有胆量也很难跨越险山恶水。而跋涉在漫长的求学路上,同样如此,或许这条路上充满着更多的惊涛骇浪,如果没有父母的一路陪伴,孤身一人远行的孩子是难以坚持到最后的,即使侥幸能坚持到最后,也差不多是跌跌撞撞奔跑的一副狼狈模样。
在这个星球上确实是有那么一些天资超群的孩子,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大家的整体智力水平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按理说,在求学的这条长路上,大家齐头并进才对啊,可事实并非如此,只要看看我们周围,就不难发现,最终真正能够顺利走到终点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在小学,同样是在一个班级,接受同样的老师教育,但几年之后,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前后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小学如此,初中高中也是如此,这里面就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其实,这里面的差距的根源还在于孩子身边陪伴同行的父母到底做了什么。
严格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者,更是孩子的陪伴者。父母与孩子一样,都要共学共长的学伴。
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有着什么样的陪伴,就决定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未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也是很多人经常会提到的:在父母的格局、视野、眼界及三观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孩子的漫漫求学路上,一路都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变数,而孩子自身也在成长变化,父母的陪伴同样要与时俱进,道理很简单,一个幼童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能采取一样的陪伴方式吗?
父母在陪伴孩子行走的路上,是“引领者”,保证大方向不能跑偏;同时又是“能量师”,不能让孩子半路就累趴在地上或掉队。
孩子的求学人生太漫长,无法面面俱到都涉及,但想让孩子在将来有那么一点出息,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陪伴者,在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些关键节点上,至少要对以下几点加以重视并践行。
01、抓住孩子的敏感关键期教育0-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宝宝越小的时候大脑的塑造性越强。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敏感期,有口语敏感期、语言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等,正常孩子间并没本质上的差异。
关于敏感期教育如何的重要,很多教育和育儿专家都已有过专门的研究,估计不少父母也已涉猎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这里,我只想提一提自己及自己所看到的一些真实经历。
我有一个女儿,现在才上小学,我很庆幸现在的她已经把看书阅读当成了最大的爱好,正因为真正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在和她同龄的孩子已经离不开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候,哪怕把手机放到她手上,她还是会被书吸引了过去,手机在孩子眼中,只不过是听三国、听古诗词等音频内容的学习工具而已。
而孩子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在孩子阅读敏感期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一直坚持到孩子上小学之后,当然,现在也没有放弃。现在她看书完全是一种兴趣使然,兴趣之浓厚,已经使她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产生了免疫力。
因为阅读不像其它,它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学习,是要经历很漫长的十年八年才有可能看到成果,所以,很多父母不一定会特别关注这一点,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孩子当下能不能多考几分,而对真正决定孩子长远发展的阅读能力几乎视而不见。
若忽略了孩子的阅读敏感期,等到孩子大了之后,父母即使能成功把孩子逼到书桌前看书,但那种看书能是走心的看书吗?估计多半的心思都在想某个角落里的手机平板。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不是没有过遗憾,比如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我就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一关键期,白白错过了这一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导致孩子由于母语中文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现在想学英语时,就缺少了一种随心所欲。
在语言敏感期对孩子进行语言的输入,并不同于一些父母所热衷的让学龄前孩子握笔写字等做法,让孩子过早握笔写字是以牺牲孩子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这已成为共识。
这道理也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早期语言能力并不是被学校里的老师教的,而是处在一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简单的词汇。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不仅有我们常说的普通话,还有你想让孩子以后学习的语言,比如英语,那么,过不了几年,孩子的英语语言能力就会几乎等同于自己的母语了。
我一个朋友就恰恰抓住了孩子语言敏感期,在家中给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英语语言的输入,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她的孩子仅仅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但已经能够做到熟练地和会说英语的大人展开对话。
当然,不要太苛求孩子成长中的所谓完美。
02、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孩子的习惯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孩子行走路上的陪伴者,应该引领孩子养成如下一些好习惯:
阅读习惯、专注习惯、良好人际沟通习惯、良好生活习惯、分享习惯、独立自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运动习惯……
要想真正实现以上这些好习惯,父母一开始要把这些习惯都列在成长清单上,等到孩子大了,懂事了,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一起补充这份好习惯成长清单,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制定,获得孩子的认同感,才能激发其前行动力。
可以把各种习惯养成看作是长路上的一个个关卡,不要齐头并进,想一口就把这些关卡统统都吃了,不是圣人都办不到。
父母要从习惯养成清单中先选出最要紧的来帮助孩子培养,待它已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之后,再启动下一个攻势。也只有这样,孩子在好习惯养成路上才能走得长远。
比如,语言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等就可以作为第一波的攻克目标。好习惯一旦养成,是伴随终身的。
父子母女之间,一起携手前行,共同闯关。
03、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这里之所以不说培养孩子想象力,而是提保护,这是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想象力。
在一个全民鸡血的年代里,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变得急功近利,总以为孩子的种种奇思妙想太幼稚:
“宝贝,你看你,画得像什么啊,乱七八糟的,妈妈什么都看不懂,不能这样画哦,来,妈妈教你,这一笔要这样画才对……”
“气死我了,妈妈叫你半天都还教不会你,你还是画得不像,宝贝,要不这样,明天让爸爸把你送到外面的画画班,我们学学水彩、素描,你看,对门邻居阿姨的小宝贝很小就上画画班了,现在越画越好,越来越像老师的画了……”
此一瞬间,我想起了毕加索曾说过的一句传世名言:
“我花了4年学会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但花了一生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
那些急着想早早用知识把孩子的大脑武装起来的家长,可曾想过,你这是在干着一件把孩子的想象力抹杀的事情啊。
对孩子来说,要想让TA知道一个正确答案,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想象力若被扼杀,就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了。
孩子的思维一旦被大人禁锢,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作为陪伴孩子一路前行的父母,花点心思好好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这很值得。
04、陪孩子一起养成运动习惯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使很难有充沛的体力,而没有充沛的体力,是无法胜任求学路上的各种繁重的学习任务的。
但一个健康的体魄不是一天两天或在短期内就能速成的,想让孩子在前行的路上不掉队,需要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可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毕竟不如大人,这时候,正是发挥父母尤其是爸爸能量的好时机,
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踢踢球,适度的运动能让人有激情、元气满满,父子母女之间还可借此机会比如边跑步边尽情沟通,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和孩子一道前行的路上,父母是风雨同舟的“生死相交”,而不是孩子后头心急火燎的驱赶者,更不是拿鞭抽打说着为你好的施暴者,这足以让孩子失去前行的动力,
在孩子18岁成年之前,父母给孩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将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愿每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父母,都拿出足够的耐心,陪伴出一个在将来有能力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的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