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富春江边

读经典看 2025-03-29 13:09:01

新安江与兰江在建德市梅城镇汇合成富春江。之后,富春江流经杭州市境内的建德市和桐庐县,这一段叫桐庐段。而后,富春江又流经富阳区和萧山,这一段叫富阳段。

富春江因秦朝时期在富春县境内而得名,在桐庐县境内的一段又被称为桐江。

富春江是美丽的,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吟诵赞叹吟诵过它,我以为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关于富春江的最美的赞美诗之一。

当然,富春江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好处,也只有沿岸的居民最是知晓。因此,居住在春江两岸的人们,对富春江最是欣赏、最是感激、最是珍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惜人们很少有吴均的雅兴和机会,从富阳到桐庐、或者从桐庐至富阳飘荡百十里水路,专门去探赏富春江的壮美。

不过,单是晚饭后的半小时到富春江边转一上一小段,那景色就足以叫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了!

我家并没有住在富春江畔,但我们还是忍不住在周末晚饭后驱车前往,享受那片刻的安详与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从富春街道到春江路,然后再到吴公堤。

半途中一定会看到郁达夫公园,郁达夫故居就坐落在这个公园内。一个安安静静的小院,院墙角一边种着一棵树,一桩灰黑色小二楼里展示着郁达夫的生平介绍、遗物、烈士证书,以及丰子恺、鲁迅等名家的题字、画作。

郁达夫故居正对着吴公堤上的下水门。

按照“吴公堤碑记”,唐朝万岁登封元年(696),富阳县令李俊在县城临江修筑防洪石堤,东连鹳山,西接苋浦,长三百余丈,取名春江堤。县城始除洪涝灾害。百姓列李俊入名官祠,感其功德。

唐德宗贞观七年(791),县令郑早又全面整修。明朝宣德九年(1434),江西乐平人吴堂任知县,见春江提年久夫修,已渐坍毀、市民累遭洪灾之患,慨然日:“一县政治之先,莫此为最。”

六年后,正统四年(1439),始有财力修筑。时杭州府下令征集民工修造钱塘江大堤。吴堂为民请金,力陈春江堤之急,获准兔征工匠,专力修筑春江堤。吴堂全力以赴,尽财力物力,率百姓奋战一月有余,新堤始成。民获安居。父老子弟感其功德,始将春江堤唤做吴公場。

下水门其实是个码头,八百五十五年前,范成大就是从这里坐船去桂林的。

当时范成大刚刚从金国归来。他以泛使身份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后,被委任为知静江府(今桂林)。

之后,他从老家吴县(苏州)出发,南经湖州至余杭。

在余杭,他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下,只身前往富阳。

与远送而来的亲友道别时,范成大肝肠寸断:“分路时,心目判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

别后二日,恰逢除夕夜,范成大便在富阳度过了一个孤独的新年。

两日后,他来到风景如画的富春江边,就在这个下水门乘一叶孤舟在漫天的大雪中孑孓远去。

触景伤情,范成大作《富阳》一诗曰:“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富春渡口明人眼,落日孤舟浪拍天。”他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檀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

如今的下水门,将今公务码头与游船码头合并,建成了一个宽100米的下水门码头。从这里买张船票上船,可以欣赏富春江沿路风光,经过恩波桥、国贸大酒店、富春山馆、富阳大桥、月亮岛、东吴公园……一直到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村,人称“富阳江畔第一村”。

再往下游走50米,遥见一个仿古阁楼矗立水中。走近细看,却是一个阁塔式水位台。

这个水位站级别挺高的,属于国家基本水位站。塔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旧,不过也颇有些年头了。

远处的富阳大桥

水位站设立于1929年9月,配备有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人工雨量计、基本断面水尺等专业设施设备。

这个站点的作用不容小觑,自设立以来,为钱塘江流域防汛防潮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航运等工作提供了很多不可或缺的水文资料和信息。

再走百八十米,就看见矗立在冠山山腰处的古城墙了。

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戚家军为抗击倭寇所筑。原古城墙高一丈四尺,厚二寻,东跨鹳山,西临苋浦,南濒富春江,周长约3千米。清康熙、乾隆年间二次重修,辛亥革命后逐步拆除,又因遭历次战火摧残,年久失修,部分因现代城市建设规划需要予以拆除。目前古城墙大部分已毁,仅留下眼前这一段,长度390米、高度从2米至5.3米不等。

冠山不高,也就40余米。相传三国东吴时山顶建有道观,现在山上人为的建筑大都与郁氏家族有关,如郁达夫哥哥郁曼陀(郁华)的血衣冢、为纪念郁达夫和郁曼陀修的双烈亭。还有东侧的"松筠别墅",这是郁华为供老母安度晚年所营建的,在落成之际,黎元洪题赠"节比松筠"额,因而为名。

远处富春江二桥

天色已晚,我们没有登山,只在山下仰望半山腰处清同治年间重建的、面江的"春江第一楼",觉得这飞檐翘角的古楼,真像一只蛰伏在夜幕下的大鸟。

城墙下的河岸上,又有另一个码头,这是东门渡。

东门渡又称鹤山渡,因在县城东门、鹳山南麓而得名富春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富阳全境,千百年来,南北交通全赖船渡,而东门渡是最重要的渡口。

志书记载:宋时江面宽阔,民间备船自渡,屡遭覆溺,纷争不断。明天启年间(1621-1627),中沙初涨,一江始分两渡。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朱永盛募资造船,设永济渡。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牛奂在鹳山和中沙设义渡,筹备渡产,并在渡口立碑文告,作为"公禁条约"。此后,渡址虽屡有变动,但义渡长久延续。民国初,渡归县建设科管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江停渡,胜利后渡船己朽,乡民须自行买渡。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恢复义渡。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东门渡,资金由有关乡镇筹派分担,国家补助。1955年,成立东门渡管委会,实行售票过渡。1962年起,机械化取代人力摆渡。80年代后,国家投资,先后新建双机容载400人的钢质渡轮3艘,改善渡口码头设施,又在下游处设春江汽车轮渡,实行人、车分渡。随着人口剧增和各项事业发展,此渡日益繁忙,日均过渡1.3万余人次。1992年7月,富春江第一大桥建成通车,东门渡随之于次年5月停运。

2022年,鹳山景区改造提升,特意留下来东门渡遗址,还增设了情景雕塑,用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渡口。

站在渡口,不远处临江的石矶清晰可见。

冠山一峰独峙,据说从高处看像一只鹳迎江而立,而这个深入江心的像爪子一样的石矶,大概就是这只鹳的鹳爪了。如果这样,这石矶也是严子陵的垂钓处了。

鹳山侧门处,有清雍正朝重臣、里人董邦达祠堂。董邦达为雍正时进士,工书善画,曾修《石渠宝籍》等书,官达工部尚书。祠堂为二进,现修复一进,辟为"二董纪念堂",里面陈列着董邦达及子锆(乾隆时进士,亦善书画)有关资料。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如今漫步富春江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不经意间便又想起了这句话。

0 阅读:1
读经典看

读经典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