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种改良”:号召女性杂婚“借种”,强制改变后代基因

百晓声谈历史 2025-01-03 10:17:17

2024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公布了日本人的“祖先来源”。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分别是:1.6万年前生活在日本岛上的绳文人;还有从中国大陆过来的弥生人。

由于弥生人曾大范围的驱赶和消灭绳文人,导致现代90%的日本人都是弥生人基因组为主。

这种现象就使得日本在人种上和中国、朝鲜、韩国有着很大不同之处,属于“杂血”,亦称之为“杂种”。

这可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至少在日本人自己看来,“杂种”属褒义词。著名文化大师加藤周一,穷尽毕生心血写下《杂种文化》,讲的就是杂种的“优越性”。

如何让自己的血缘越来越“杂”,日本各界可谓“绞尽脑汁”,并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了“人种改良”说。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制政府建立,“明治维新”提上日程。之后不久,日本由封建弱国一跃而成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主要因为学习了西方先进文明,并顺利摆脱民族危机。

可这一阶段,随着欧美文明的“西力东渐”,日本人恍然意识到:想要与欧美地位平等,要改变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差距,还包括外貌,如日本人与欧美人的体力体格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在明治时期,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智力、体格等各种条件都比西洋人劣等”,甚至这些都比不过中国和朝鲜。

彼时,不少日本学生前往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与同学一起走在街上时,日本留学生无比自卑,倒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双方身材对比过于悬殊。

加之日本文化巨匠福泽谕吉在当时提出:在各类人种中,白色人种的欧洲人为最佳,黄色人种的亚洲人虽耐苦勤劳,但才智有限。

这就是颇为著名的“白种优秀论”。

在西方侵略加剧和“白种优秀论”的双重压力下,作为一个具有“耻感”文化的民族,日本人的人种危机感不断加重。

为克服身体劣势,在19世纪中后期,“人种改良”的思想与多种实践应运而生。

起初,“人种改良”与混血和通婚没有多大关联,旨在增加本国民众身高、增强体质、强壮体格,改变日本人相对于欧美的身体劣势。

可到了1884年,高桥义雄的著作《人种改良论》出版后,“人种改良”的核心内容就变了味。

《人种改良论》全书内容不复杂,先提出和西洋人相比,日本在人种、生活方式、饮食、体育与卫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到了书的中段,高桥义雄突然话锋一转,主张通过与西洋人“杂婚”,废除婚姻陋习,等方式迅速改良日本人种。

高桥义雄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比较说明日本人与西洋人的差异。在他的认知下,西洋人种在身高、体重及脑颅等方面比日本人种的优越。即西洋人种在身高方面普遍比日本人高大,日本男人的身高仅相当于西洋女人的身高,脑颅也比西洋人小不少。

日本人不仅在智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如西洋人,在身高、外貌、体质等方面也大大逊于西洋人。

因此,高桥义雄反复强调:通过“人为淘汰”获得的长尾金鱼和鲜艳的牡丹花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优生背景的男女婚配所造成的后代的优化。在寻求配偶的时候,若要使后代的品质获得十全十美的改良,不妨与外国人结婚。”

《人种改良论》出版后没有立即在日本学界引发讨论,由于高桥义雄的老师,亦是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力推,才让里面提到的“人种改良”论受到密切关注。

福泽谕吉还为《人种改良论》作序和宣传,他认为该书“以人种改良为目的,继而论证了选择优秀的血统遗传对于改良人种的重要性”。

既然有文学大佬“背书”,经过二次改动后的“人种改良”观点逐渐得到日本主流社会关注。

到了这一步,“人种改良”对日本全国而言不仅是一种理论,更逐渐成为一种思想潮流。

就如同现今美国的“性别文化”一样:你可以不认可这种新兴文化,却不能公开提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

反观130多年前的日本,尽管有一些人不认可“人种改良”,在大的社会潮流影响下,日本举国上下开始推行这种改变血统的方法。

当时日本的社会各界充斥着这样一种论调:如果不想沦为东亚的劣等民族,就必须主动去欧美等西方优等人种“杂婚”;从根上和东方的恶友中国、朝鲜划清界限。

为此,日本政府可是煞费苦心,不仅大张旗鼓的提出“脱亚入欧”,还号召一些留学西方的本国学生将白人女学生娶回国,并大力提倡“杂婚”。

“杂婚”就是指不同人种之间的婚姻,通过这种方式生出的“混血儿”比父母更加优秀,其中杂种的优势也是西洋人种优秀的重要原因。

因为日本自古以来都是偏居东洋一隅的岛国,与外国人的交际很少,特别是与西洋人的交流,异种间的结婚不甚多。

随着“明治维新”结束,日本与西洋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日本人与西洋人结婚者必会越来越多。日本今后具备了与西洋人大规模“杂婚”来改良日本人种的可能。

而劣等人种与优等人种杂婚,劣等人种的后代品质和外貌会得到更大的改良。长此以往,新一代的日本人无论外形还是智力与体格,都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

理论方法提出了,接下来就是实践。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在其中风雅聚会,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

在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方针指引下,鹿鸣馆成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许多日本高官贵族身穿西服,来到这里跳交谊舞穿西服。

但对许多传统的日本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接受的。日本教育家岩本善治在《女学杂志》中指责这种模仿“制造了荒淫的空气”;《国民之友》杂志则批评鹿鸣馆外交为媚外外交;有人嘲笑欧化之风“使日本国的妇女都成了洋人的妾”。

显而易见,让这些专家学者“破防”的原因是,日本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鹿鸣馆,已经成为改良人种的一个“试点场所”。至于如何改良,便是将本国美女无偿献给西方优等人士,从而为日本孕育出头脑、体质都优良的后代。

眼见人种改良已经初见成效,1903年,大阪举办“内国劝业博览会”。为了证明日本人和其他亚洲低端人种不一样,主办方专门开设学术人类馆,里面的展品居然是北海道阿依努人、台湾土著人、印度人、爪哇人的人体模型。

日本政府原本还准备将中国人模型放置在里面,被清政府强烈抗议后,只好撤了下来。

这么一场“博览会”,只是日本为了讨好西方,告诉他们日本人已经穿洋装、喝牛奶、学习英语,快来和我们通婚吧。

对于自身人种的厌恶,和对“优等人种”的谄媚,日本真可谓世界独一份。

偏偏日本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到了一战结束后,日本自觉可以轻松击溃西方国家,便又提出“本国传统人种为优”;二战时更是极度排斥混血儿。

二战后,“五星天皇”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大改造,洋人和日本女性频繁交往,诞生了许多不同肤色的宝宝。

日本称呼这种只知其母,但不知其父的混血婴儿有一个专门术语——GI婴儿。

许多GI婴儿刚呱呱坠地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少部分能和母亲一块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歧视与排挤,杰克奥特曼人间体的扮演者团时郎就是如此。

到60年代,日本的混血儿数量已超过百万,可当时日本总人口才刚刚超过9000万。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明治时期,日本上下费尽心思想要人种改良,却在几十年后,本国被美国占领时达成这一目标。

更好笑的是,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从1900年至1955年,本国7至24岁人口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体格指标均呈整体上升趋势。

可这与混血、通婚没有太多关联,而是和改变饮食结构、重视学校体育、重视卫生保健等措施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来,人种天赋再怎么高,后天不努力也是枉然……

0 阅读:1
百晓声谈历史

百晓声谈历史

过去的一秒已成为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