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界,最近又出来一个消息,101计划的推出,又33所高校入选。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哪些学校落选,但几乎没有提到这个计划究竟是干什么的。
教育部这些年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很多动作:强基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01计划、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还有到2024年,专业优化调整25%,甚至未来技术学院,这些都是服务于同一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101计划”启动于2021年最后一天,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开启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教材、课程以及师资。在计算机领域里打造12门一流核心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这些课程的成果就是教材,前沿、系统、融合。在教材、教程打造过程中,要求计算机大牛们都要参与进来。
首批入选的高校是33所计算机科学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北理工、国科大、北邮、北交大、人大、复旦、上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大、中科大、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工大、西交大、大连理工、西工大、西电、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大、武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
12门课程,有个牵头单位、负责老师,其他学校参与。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由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挑头,北大、北航、哈工大等14所学校参与。
除了计算机,后面还会推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101计划”。学校也会从试点学校逐步推广。
这个做法跟当年的统编教材很相像。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组织了不少名校的著名教授写了不少教材,在理工界,大家耳熟能详的程守洙《普通物理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等等,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
101计划除了是2021年最后一天的意思外,也有计算机学科的特点,“1”“0”是数字世界中最基本的单元,课程和教材也是人才培养中的最基础元素。
我一直认为教材是一门课程的基石,很多人都说西南联大等民国名校培养的学生水平不低,我一直认为教材占了主要的功劳。当时国内高等教育虽然开展得非常困难,但很多学校用的教材是国外原版教材,学生掌握的知识跟欧美大学生没区别。钱学森在MIT只花了1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他说主要是当时交通大学用的教材跟美国MIT的教材一样,很多课程他都学过。
改开后的一大批统编教材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不过一方面这么多年过去,不少内容已经过时,而且也不符合现代课程体系。现在我国提出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新医科,一言蔽之,新的课程都是要求学科之间交叉,要符合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原先的老教材肯定达不到这个要求。老教材也有先天不足,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跟国际差距较大,那些教材在国内是属于高水平,但跟国际的一流教材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国内和国际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有不少不同。国外的经典教材都是个人行为,自己有积累,想要分享,就写出了经典教材。我们在统编教材之后,也涌现了一些高质量的教材,都是作者的个人行为,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跟原先的统编教材相比。
或许这个101计划是个尝试。当然,这个尝试在我看来非常重要,我们的强基计划、未来技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等等计划的实施,很大一部分要依靠“101计划”的实施。但现在的形势跟当年不一样,这个101计划究竟能否写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还需要实践。
当然,如果我们自己不编写教材,不设计课程,照搬国外优秀教材和课程,理论上也没有问题。
只是,在现有的形势下,卡脖子的贸易战的终极形式是人才战,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各国对和中国合作的科学家进行打压,在STEM课程中,限制招中国学生,现在有些学术会议都不太欢迎中国学者参加。
在这个形势下,我们如何独立自主地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部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策,都是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个目标来进行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否再出现一个或者N个西南联大,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