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农村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可就在这变革的浪潮中,一个问题让人沉思:种地不赚钱,农民为啥还争着要地?
种地究竟有没有价值?这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种地的收益确实微薄,一年到头的辛苦,还不如在城里打一个月工来得实惠。然而,农民却对土地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后没分到土地的人,更是急切地盼望着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回溯农村土地承包的历史,从第一轮承包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期间,农村的土地和人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开发区的扩张,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村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农村新出生的人口数量庞大,据估计,现有总人口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新增的。这就意味着,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土地的。
从总体来看,尽管新增人口众多,但每个村的总人口并没有显著增长,死亡人数和新生人数大致相当。农村土地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的,如果死亡和新生人数持平,人地矛盾似乎并不突出。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在分地时刚结婚分家的年轻人。他们当时年轻,只有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土地份额,孩子出生后就没有土地,等到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土地问题就更加凸显了。
这些年轻农民其实并不想种地,但他们为何还要争地呢?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一方面,这些农民已经接近老年,外出打工的机会越来越少。没有技术的他们,在城里找工作难上加难。一旦不能打工,又没有土地,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如果手里有土地,哪怕种地不赚钱,回农村种点地自己吃,至少不用花钱买粮。要是运气好能赚点钱,还能补贴家用。
农村的各种补贴政策大多以土地为核心。有土地的农民能享受到各项补贴,没有土地的则一无所获。土地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别人有而自己没有,这种不公平感让人心里很不平衡。同在一个村,都是农民,别人有土地享受补贴,自己却没有,这种差距让人难以接受。
即使农民自己不种地,把土地流转出去也能获得租金。如果有十亩二十亩土地,按照每亩八百元计算,每年也能收入一万多块钱。对于农民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此外如果遇到国家征地,有土地的农民可能会一夜暴富,而没有土地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发财。尤其是在那些已经经历过征地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更为迫切。
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不管种地能赚多少钱,有了土地,心里就踏实。没有土地,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说句实在话,真到了困难的时候,手里有土地,至少不会饿肚子。
农村的人地矛盾确实复杂,解决起来难度极大。目前,第三轮土地承包试点工作正在进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相信试点工作结束后,或许会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农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种地确实不赚钱,农民争地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仔细想想,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生活的保障。没有土地,他们就像失去了根基。希望第三轮土地承包能带来好消息,让农民们都能有个安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