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地球气候系统已达临界点,全球气候或发生“很突然的变化”

科普大世界 2025-04-26 21:03:19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冲击着人类社会。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肆虐城市乡村,洪水漫灌、农田被淹、家园尽毁;干旱高温炙烤大地,河流断流、土地龟裂、粮食减产;台风飓风裹挟狂风暴雨登陆沿海,基础设施损毁;山火在干燥森林中疯狂蔓延,吞噬万物、释放浓烟,将天空染成末日般的橙红色。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带来巨额经济损失,更导致无数人失去生命与家园,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今年4月23日,“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学术界与公众对气候变化高度关注的氛围中正式开幕。这场由“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大会,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动态与应对策略。

在大会开幕式上,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阿尔曼杜斯对中国气象系统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通过地面站和气象卫星网络在强化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多灾种预警系统和国家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会员国落实世界气象组织决议和倡议提供了典范。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担当,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更是将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推向高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在题为《复杂的地球系统:韧性和临界》的报告中,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全球气候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过临界点时会产生很突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这一观点,为近年来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敲响了更为紧迫的警钟。

陈德亮介绍,地球系统作为科学定义的“复杂系统”,其发展不仅涉及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等自然学科对地球本身的研究,更应高度关注人类系统引发的全球变化问题。其中,气候研究堪称复杂地球系统研究的典范。面对气候怀疑论者“全球气候变暖是个谎言”的论调,陈德亮以科学依据予以有力回击。他指出,复杂系统存在临界动力学问题,系统在临界点附近会呈现鲜明的非线性特征,即突然变化。地球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过临界点时,这种突然且不可逆的变化将不可避免。

科学界经严谨讨论,已将气候临界点写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目前,主流科学界一致认为,随着全球温度持续升高,地球气候系统正不断逼近临界点。令人忧心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已知的15个气候临界点中,已有9个处于或者接近临界点状态,包括亚马孙雨林、北极海冰、大西洋环流、北方森林、澳大利亚珊瑚礁、格陵兰岛冰原、永久冻土、西南极冰原和东南极冰原等。

这些气候临界点的突破,将引发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亚马孙雨林作为“地球之肺”,若突破临界点,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大量树木死亡,碳汇功能减弱,反而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消融将改变海洋环流和极地生态系统,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大西洋环流减弱或停滞,可能引发欧洲和北美地区气温骤降,形成新的气候异常模式;永久冻土解冻会释放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形成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南北极冰原加速融化,将使海平面大幅上升,众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数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

若气候持续恶化,电影《后天》中描绘的“全球气候在几天内急转直下”的恐怖场景或许不再只是科幻想象。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和猛烈,风暴、洪水、干旱、热浪等灾害可能同时肆虐全球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水资源短缺加剧,疾病传播范围扩大,人类社会将陷入混乱与危机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策制定层面:各国应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研发,推动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转型。完善气候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对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监管,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全球气候治理协议,明确各国责任与义务,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力。

技术创新领域: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例如,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将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安全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气象预测和灾害预警技术,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人们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推动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技术创新,降低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公众意识提升:加强气候变化科普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减少能源消耗,践行低碳出行,如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支持环保产品和服务。只有全社会形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行动,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提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碳汇功能。

地球气候系统已处于危险边缘,9个气候临界点的警钟长鸣。人类必须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摒弃短视与侥幸心理,以坚定的决心、切实的行动和全球的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挑战,避免《后天》的灾难场景在现实中上演,守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消息来源:环球时报4月25日报道《气候变化有“临界点”,警惕《后天》成真》

我国新一代货运飞船正式亮相,高可靠性,高智能化!今年将首飞

今年我国计划建造10万公里农村公路,并在八个维度上提档升级

神二十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两位河南人!将执行三项生命科学任务​

0 阅读:25
科普大世界

科普大世界

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能量,扩展科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