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成化石

甜橙说啊 2022-06-12 01:42:40
综述

毫无疑问,化石对于古生物学家研究史前地球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现代人最直观的考古方式。

不过你知道吗,每一块化石的背后都蕴藏着灿烂的故事,古生物学家在对化石的考察过程中,往往能发现那些古生物不为人知的过往。

就比如在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可还没等它消化,一场灾难的来临就让它变成了化石;那你知道600万年前猫头鹰是什么样的吗?它又遇到了什么突如其来的灾难呢?

高原上的猫头鹰

在鸮形目中所有鸟类都被称为猫头鹰,它们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

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对猫头鹰并不常见,这主要是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大多数猫头鹰喜欢白天在树枝上睡觉,到了夜里外出捕猎,以夜行动物为食。

猫头鹰喜欢以鼠类为食,因为老鼠大都也在夜间出没,非常好抓。在老鼠过冬的季节,猫头鹰也会吃一些昆虫、小鸟或是河里的鱼类等。

它们的消化器官非常特别,在成功捕猎后往往将动物整体吞下,能消化的部分会成为猫头鹰生存的能量,不能消化的部分如羽毛、骨骼、几丁质等残渣会集成小团,然后经过食道被吐出来。

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古生物学家在对猫头鹰的溯源过程极为困难,因为它身上既有陆地生物的特征,也有天空生物的属性。

迄今为止科学家在鸟类化石中并没有找到猫头鹰的直接祖先,这也让其身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

也有人认为猫头鹰祖先源自于兽脚类恐龙,毕竟现代鸟类的祖先都源自于此;猫头鹰既然有飞行属性,或多或少会带有兽脚类恐龙的基因。

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既然溯源困难,就意味着它们的祖先极为古老,很可能在白垩纪就已经出现了。

即便困难重重,古生物学家仍然没有放弃对猫头鹰的溯源,哪怕是一点儿蛛丝马迹或许都能成为关键线索。而就在前不久,我国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一块600万年前的猫头鹰化石,这简直是震撼人心的一大发现。

首先来说,在整个中国境内,600万年以上的猫头鹰化石这还是头一次被发现,通过这块化石,我们能进一步研究远古时期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其次,化石发现地区青藏高原也是值得深思的地方,虽然猫头鹰可以在高原等地生活,但以它们的习性来说大都不会去高原居住,因为食物太少,不利于猫头鹰生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块猫头鹰化石出现在高原地区呢?好在这块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能让古生物学家进一步探索猫头鹰的秘密。在整个挖掘探索的过程中,还让古生物学家看到有意思的一幕,这只猫头鹰可能刚吃饱,还没消化就被变瞬间成化石。

不可多得的完整化石

为何古生物学家会如此笃定呢?原来在对猫头鹰化石的研究中它们发现,这块化石的腹部竟然还有食物残渣痕迹。很显然这只猫头鹰刚吃完一顿饱饭,还没等消化完就迎接了死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化石呈现这种特殊的情况和当时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如果猫头鹰是自然死亡,那它们肚子里的食物就会随着时间氧化分解,绝对没有保留的可能。如果猫头鹰是被捕猎对象,那这化石根本不可能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

结局只有一种可能:正在大快朵颐的猫头鹰遇到了一次罕见的天灾,以至于它们都来不及反应就被天灾淹没,彻底丧失了生命。

对于高原天灾来说,地震、雪崩、或者是山体滑坡都有可能;但在这种规模的灾难下保存及其完整的化石,这对古生物学家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

那猫头鹰在600万年前到底是什么模样呢?古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真的到了许多关键信息。

例如在骨骼结构上,这块化石中的猫头鹰眼极其狭小,和现代猫头鹰有很大不同。

眼眶狭小意味着眼球可视范围不足,可作为一种夜行动物,现代猫头鹰的眼眶和眼球都是非常大的,这能够确保它们在夜间也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事物。

可600万年前的猫头鹰显然不是这样,这表明当时的猫头鹰可能是白天出动觅食的动物,因为狭小的眼眶不足以支撑它们在夜晚看清物体。

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高原上发现的猫头鹰化石是现代白天出没的北鹰鸮的祖先。

虽然现代猫头鹰大都是昼伏夜出的生物,但仍然有一些猫头鹰保持者白天出行的习惯。

不管怎么说,这次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猫头鹰化石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为何600万年前猫头鹰会选择在高原上生活,是种群习惯还是个例?或许这块化石能给我们答案。

结语

研究地球物种变迁的宏大历史离不开对化石的挖掘,比起其他不着调的神话传说,化石是最科学也是最直观的证明。

可能600万年前的猫头鹰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为见证古生物发展历史的关键性证据;但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每块化石都有属于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们就在土壤下静静等着,等着人类去揭秘它们的故事。

0 阅读:43

甜橙说啊

简介:七弦抚尽,何处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