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调解法”的价值导向、功能逻辑和应用路径

人民法院报 2025-02-21 16:25: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时进一步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人民法院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动实质解纷、实现定分止争提供了指引、指明了路径、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深度融合,立足法院职能,发挥诉前调解、诉讼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六尺巷是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资料图片

2015年7月,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法院经过多年司法实践,不断总结办案经验,在原有“四全”(全面听、全员上、全力办、全过程调)调解工作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中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将其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各环节,正式推出“六尺巷调解法”。它是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为内涵理念,以“听、辨、劝、借、让、和”为六步走操作规程,运用于司法审判的调解工作方法。笔者拟从“六尺巷调解法”的价值导向、功能逻辑和应用路径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阐述,力求为实现定分止争、促进实质解纷,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根基提供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

“六尺巷调解法”的价值导向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六尺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的诗原文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是先人化解矛盾纠纷的历史智慧以及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文化载体。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之花”“东方经验”,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弥合纷争、促进和谐的纠纷解决方式。“六尺巷调解法”是桐城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通过“文化认同﹢法治认同”方式,做深做实做细定分止争、实质解纷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更是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的生动实践。

桐城法院孔城人民法庭法官余亮亮在六尺巷调解室内调解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资料图片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六尺巷调解法”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依法治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是依法治国的鲜明时代特征。“六尺巷调解法”倡导依法化解、循法而行,严格遵循法律原则和程序,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彰显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既维护个案公平正义、个体司法需求,又以依法履职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法治风尚。调解工作要于法有据,不能逾越法律红线,这是调解工作的最高原则。“六尺巷调解法”同样遵循这一最高原则,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调解工作,做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实现法、理、情相融合,“润物无声”地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杜绝虚假诉讼、利用调解来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二)革命文化是“六尺巷调解法”的内在品格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其中,“马锡五审判方式”便是弘扬革命文化、贯彻“群众路线”的典型例子,它具有尊重群众意愿、强调调查研究、就地调处化解、定期巡回审判的“红色法治基因”和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这种便民利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收获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达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六尺巷调解法”始终坚持尊重意愿、自愿调解、调判结合理念,并贯穿于庭审前后、诉讼始终,坚决避免“久调不决”,拒绝“和稀泥”式调解,始终围绕着“群众路线”这个最大的核心。同时,它与“马锡五审判方式”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样注重查明案件事实、兼顾国法天理人情、不逾法律底线红线,坚持通过倾听诉求、明辨是非、释法明理来化解矛盾纠纷、践行“和为贵”理念,最终使当事人心悦诚服,实现社会和谐,这正是“是调解也是审判”的应有之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六尺巷调解法”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精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也表现为润物无声的思想理念,系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六尺巷因清代名臣张英“让墙”典故而闻名于世,张吴两家互让三尺促邻里和谐更是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具象化。调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地官》记载的官名中就有“调人”,是专司调解实务的官员,作用是“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更有民间调处、官府调处等多种方式。“六尺巷调解法”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精神内涵以及调解制度重视借助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社会惯例等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操作规程,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来促进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桐城法院双港人民法庭法官赵文生在谢氏宗祠内调解一起遗产纠纷案。资料图片

“六尺巷调解法”的功能逻辑

“六尺巷调解法”并非简单地促成当事人达成合意,而是在查明案件事实、修复社会关系和推动德治教化的基础上,专注于以文化人、实质解纷、不留隐患的调解工作方法。“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操作规程正是按照这一逻辑,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法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之中,能够有效引导当事人相互礼让,让各方合法权益得到正义匡扶,促进群众司法需求、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一)查明案件事实

“听”即“听取诉求,当面说清”;辨即“释法明理、辨析是非”。“听”“辨”的核心在于倾听诉求、明辨是非。倾听诉求是调解工作的基础,如果在未知案件全貌之前即开展调解,极易滋生虚假诉讼、假意调解等违法行为。“听”,要求耐心细致倾听当事人陈述,了解事实经过、矛盾原因以及双方诉求,分析矛盾纠纷的根源、症结以及争议焦点,能够很好地避免虚假诉讼。辨明是非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如果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不仅会导致前期调解工作功败垂成,造成矛盾纠纷激化或上行,更遑论“公平正义”。“辨”,要求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运用道德伦理、乡风民俗、社会习惯等,明辨是非、弄清对错、以理服人,合理引导当事人心理预期,消除思想隔阂,促进合意达成。“听”“辨”要求法院在诉前调解、诉讼调解过程中,以查清案件事实为前提,在把前因后果、是非对错弄清楚的情况下,开展释法明理工作,绝非为了“结案了事”而调解,最终目标是促进实质解纷、定分止争,“听”是前提,“辨”是抓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和关键。

(二)修复社会关系

“劝”即“运用典故、劝解劝导”;“借”即“借古喻今、借力解”。“劝”“借”的核心在于劝解疏导、联动解纷。劝解疏导是调解工作的方式,如果只是简单转述对方说法或者仅考虑诉求实现,没有融入释法明理平复对方愤懑,也没有实质均衡考量各方利益,则会导致调解破局。“劝”,要求法院善于用六尺巷典故、典范、典型来劝导当事人增强“文化认同”,互换角色、换位思考,灵活运用法律依据、案件事实、情理道理来说服当事人放弃不切实际的诉求,为当事人沟通提供权威平台、桥梁,在个体司法需求对立、权利之争激化的情形下,需要充当各方传递合法利益实现的媒介,特别是在一方法律意识较弱之时,能够清晰地向一方表述愿望和信息。联动解纷是调解工作的手段,如果“单打独斗”或是“就事论事”,就难以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借”,要求法院在调解过程中要主动引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多元解纷力量,吸纳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教育和引导当事人认识到矛盾纠纷持续激化只会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或家庭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劝导当事人多着眼全局性、实质性利益的实现,而不是单纯撒气或者非理性对抗,从心理上打破刻板印象、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劝”是方式,“借”是手段,两者是修复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也为“六尺巷调解法”教化引导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教化作用

“让”即“互谅互让、强者先让”;“和”即“解决争议、握手言和”。“让”“和”的核心在于互谅互让、事心双解。互谅互让是调解工作的重心,如果不能权衡各方利益,或者导致不懂法的一方当事人利益受损,则无法实现实质正义。“让”,要求法院充分尊重普通人的朴素公平正义观,准确权衡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截取诉求之下的“中间值”或“最大公约数”,“让”是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让”,严防“以判压调”“强迫调解”,确保调解自愿、公平,谨防不懂法的一方当事人利益明显受损,从而寻求“天理国法人情”相互统一,协调平衡的状态和秩序来消解个体司法需求之间的对抗,实现公平正义。“事心双解”是调解工作的目标,如果仅是以“结案了事”为目标开展调解,却不能解开当事人“心结”,就会给当事人之间下一次矛盾纠纷埋下“危险隐患”。“和”,要求法官要充分发挥价值导向职能,在“案结事了”的基础上促进“事心双解”,这意味着不仅要解决个案纠纷,还需要通过在调解过程中发挥教化感化作用来预防类案发生,通过向当事人阐述“以和为贵”等价值的同时,借助个体、个案来实现由特定当事人向不特定公众阐述,从封闭空间的表达扩展至开放空间的价值引导,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让”是重心,“和”是目标,两者是教化指引的重要方法,更是“六尺巷调解法”最大限度追求实质解纷、达到定分止争目标的集中体现。

桐城法院法官吴问银在六尺巷调解室内调解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资料图片

“六尺巷调解法”的应用路径

近年来,桐城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追求,不断丰富“六尺巷调解法”实践样态,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尺巷调解法”正逐渐成为筑牢基层治理文化根基的生动实践。如今,该调解法在全国法院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被写入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先后获评“2022年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2023年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以及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文化奠基。针对“六尺巷调解法”的运用,组织人员编写“和”文化典型案例,强调以文化人、德法合治的重要意义。比如,《某房地产公司与张某等29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司法确认案》获评安徽法院重点领域民商事纠纷司法确认典型案例;《某物业公司诉某小区业主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前调解案》获评安徽省物业纠纷典型案例;《合肥某建材有限公司与桐城某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入选安徽法院“徽动执行”之护航发展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同时编写其他调解典型案例100余篇,制作微视频50余条,开展“微宣讲”600余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多元协同。以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依托,建成集“访、调、仲、诉”于一体的一站式解纷中心,组织速裁团队整建制入驻,健全“五调联动”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一揽子、全链条化解。针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矛盾纠纷,借助医疗、物业、道路交通等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让园”等十余个品牌调解室力量,聘请退休政法干警深度参与诉前调解、诉调对接,把“调”向前延伸,让“解”更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将“六尺巷调解法”应用推广至“线上”,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践“互联网+六尺巷调解法”,推进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与审判管理系统、“云上共享法庭”无缝衔接,委派法官、调解员开展线上调解工作,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上级法院打造的“宜调六尺巷”平台,对接全市基层治理组织开展纠纷在线调解,推动“网格员—调解员—法官”在“小程序”上进行便捷沟通和信息互补,实现纠纷排查、案件分流、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进展跟踪以及结果反馈等全流程在线办理,全年民事案件调解率为34%、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为40%,均居全省基层法院第一方阵。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作者:张跃(作者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法院院长)

责任编辑:林淼丨联系电话:(010)67550745|电子邮箱:linmiao@rmfyb.cn

0 阅读:4
人民法院报

人民法院报

最高人民法院主管,集中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