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二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01 14:22:07

原文: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工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工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 精 讲 \

博学于文就是约之以礼的功夫,徐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工夫”,说怎么想也抓不住纲领,“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这个徐爱就好像佛祖跟前那个阿难,他心里早跟阳明先生一致了,他为了帮助我们在内的、广大的、格物致知有艰难困苦过程的人,为了帮助我们才问亲民、问格物、问博文为约礼的功夫,其实他在替我们问,他在请阳明先生给我们讲,请阳明先生开示。

王阳明说礼,克己复礼的礼,礼乐文明、礼乐制度这个“礼”字就是“理”字,道理的理,礼即理也。克己复礼的“礼”就是天理的“理”,你要是不合理了,礼的规定也就站不住脚了。

他这是在讲什么呢?是为了讲博学于文,他先不说博学于文为什么就是约之以礼的功夫,而是说约之以礼的“礼” 就是天理的“理”。

然后说博学于文的“文”,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天理的发现,天理的表用,天理的流行。

天理不是悬空的,它的表现之一就是博学于文的文。文内涵的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可见者谓之文,文和理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是一回事。

博学于文就是以可见的来修炼不可见的,可见的是经验,就是我们的视听言动,行卧做默,修的是什么呢?是那不可见的超验的心体。

“文之隐微不可见者”,文背后是理,所以这可见与不可见只是一 物,约之以礼,就是用礼来约束,要的是什么呢?要的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就得干什么,就得“理之发见”。

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也是一个,约礼只是要心纯是一个天理,此心纯是天理了,此心只发现处用功。

事亲的过程就叫作“文”,事亲上所学的东西叫天理,给老人倒杯水、盛碗饭,是让你从这个事儿上学得了此心纯是天理。

学得了这个天理以后你就会用到对待君主上,“其为人也孝悌,犯上作乱者,鲜矣”。他在家里面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忠和孝是一体的,在家是孝、在国是忠,你在“孝”上把天理学会了,存住了, 养熟了,那样你事君的时候就有了天理了,而且在事君的过程中你也是在学存此天理。

在你处富贵的时候,在你处贫贱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对象上都会学得“存天理灭人欲”,存此天理,灭去我的私心杂念, 你就能适应各种环境了,处富贵行乎富贵,处贫贱行乎贫贱,处夷狄患难时,素位而行。

至于做还是停止,说话还是沉默,无处不然。说了半天都是罗列现象,就是举例子举到天黑也是这个理,“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功夫。王

阳明的特点就是打并为一,只是一个,分开来说是博学,是约礼,其实博学跟约礼是一个。博学是在看得见的地方做功夫,功夫和本体又是一致的,你在看得见的这个地方做的功夫养育的就是那个天 理的本体。

他说博学于文就是惟精,约礼就是惟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你博学于文的过程当中,你锤炼的是心,精纯不杂,没有行气之私,所以在博文的过程,处夷狄处患难,事君事父,这个过程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约礼就是惟一,就是一于天理,博文是功夫, 约礼是本体,惟精是功夫,惟一是本体。虽然话重复,但原理是一个。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