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造就了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百年屈辱。即便革命推翻了清廷,北洋政府也依旧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正因如此,革命才需要继续下去。
在北洋政府时期,若要说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巴黎和会显然是躲不开的话题。中国为了抗衡日本对德占青岛的侵略,只能被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原本只是欧洲的一场内战罢了。可在第一次世界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要忍受德国殖民地被移交给日本的这种屈辱。如此当面羞辱,让当时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官直接拂袖而去,国内也引发了五四运动进行抗议。
但你知道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并非完全是利益受损的,反而稀里糊涂签署了一份对如今的中国极为有利的国际条约——《斯瓦尔巴条约》。这份条约对当时的中国确实一丁点实际价值都没有,完全是被糊弄着签的空头支票。奈何时代在进步,新中国在发展。如今,《斯瓦尔巴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让美国都眼红不已,而且还有极大可能进一步影响国际局势。
《斯瓦尔巴条约》是怎么签的?要说起《斯瓦尔巴条约》的由来,就要从一战说起。
一战是一场全球性的大战,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大国和小国,其中,中国也是一战的参战国之一,虽然中国的参战时间较晚,而且只提供了人力,参战动机也较复杂,但是中国在一战中毫无疑问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和牺牲。作为最后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占领的青岛和山东半岛,取消不平等条约等等诉求本应得到回应的,但这些诉求却都被各大列强置之不理。这再次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非就是世界列强的分赃大会而已。国内的袁世凯还进一步同意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
不过,列强似乎也是要脸的。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斯瓦尔巴条约》。
《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其实是一场法国的政治交易。
斯瓦尔巴群岛早在1194年就被发现,但由于位于北极圈内,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开发。荷兰、英国、丹麦、沙俄都因为各种原因曾经在岛上进行过生产生活活动,历史上,它们也都声称自己拥有对于此群岛的主权。时间来到近代,斯瓦尔巴群岛上仍有大片区域未被开发,岛上势力最大的是挪威和俄罗斯的定居者,其中沙俄的移民显然占更大多数。但另一方面这片群岛又距离挪威实在太近,也被挪威和瑞典同时宣城拥有主权。
而在一战后,法国是战争中损失最大的参战国之一,其青年男性伤亡之大,直到二战时都无法弥补上这个缺口。而英法等国此时国力虚弱,短时间内已经不想再在欧洲经历一场大战了。于是,主权争议颇多的斯瓦尔巴群岛就成了法国用来制衡各方势力的一个筹码。
由于沙俄当时发生了十月革命,英法等欧洲老牌强国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感到了深深的威胁。而斯瓦尔巴群岛作为从北极圈到西欧的绝佳出海口,如果被俄国所占领,其军事力量便可以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及所有西欧北方国家,这个状况是英法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避免的。
《斯瓦尔巴条约》横空出炉。
送到嘴边的肥肉那么,这份《斯瓦尔巴条约》到底有什么价值呢?那就得先了解一下斯瓦尔巴群岛的自然资源情况。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纬度高达75°N至80°N之间,是北极圈内最南的一组岛屿,也是最接近欧洲大陆的一组岛屿。由三个主要岛屿和一些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为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市的大小。这些岛屿虽然全都零零散散地分布,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群岛最南的位置距离挪威约600公里,距离俄罗斯约800公里,西面是格陵兰岛,往南则是摩尔曼斯克,这里是北欧的一处天然不冻港。
但别看这座群岛处于北极圈内,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斯瓦尔巴群岛的气候其实相对温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的平均气温在5℃左右,比其他北极圈内的地区要高出很多。而且也比纬度更低的西伯利亚要适宜居住得多。同时,斯瓦尔巴群岛也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许多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北极熊、海豹、海象、驯鹿、狐狸、鸟类、苔藓、地衣等等。这些都使得斯瓦尔巴群岛成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和开发的地区。
但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大的价值,还是在于它的地下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据估计,北极圈内有22%的未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斯瓦尔巴群岛附近的海域。这些资源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时代,即便是陆地上的那些零碎低质量煤矿,也是对任何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的资源。
而英法为了不让这样一座宝岛落入布尔什维克手中,出于政治考量,他们必须要赶在俄国革命战争结束前,尽快在国际上将斯瓦尔巴群岛的“非俄罗斯化”做成既定事实。考虑到欧洲各国都才刚经历过世界大战,对于岛屿主权的和各国利益的分割会议马上提上了日程。就连中途退出巴黎和会的北洋政府,也被硬扯了进来。
《斯瓦尔巴条约》经过各方势力的讨价还价,最终被敲定了一个“合适”的价格,先后有41个成员国联合签订了此协议。
协议规定的重中之重,就是斯瓦尔巴群岛的非军事化。各国相互约定,要确保斯瓦尔巴群岛永远不能被军事化改造。同时,作为监督,岛屿的主权被划给了小国挪威。但任何签署条约的国家,都可以放任本国的居民无条件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而且不需要签证。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条约参与国之一,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海域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而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和限制。这就相当于给了中国一个在北极圈内的一块飞地,让中国可以在北极圈内享有和其他北极圈国家一样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权利,因为中国不需要和其他国家进行协商或仲裁,就可以直接开发和利用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海域的资源,简直可以说是送到嘴里的肥肉。
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羸弱,地缘位置也相处较远,在缔结条约时,英法根本就没有想到这则条约的后果。
对于中国的意义后来的事情,大家也是知道的,虽然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东亚国家也签署了这项协议,但基本是去凑人数的。更何况之后还爆发了二战,刚刚从废墟里爬出来的新中国更是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慢慢忘掉了这个协议,直到上世纪90年代。
1991,一个名叫高登义的中国探险家在挪威参加了一个科考活动,但在浏览北极地理环境资料时,高登义无意间发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存在,并且非常兴奋。中国作为条约参与国之一,自己根本不用来回费劲参加外国探险队,中国自己就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从而可以在北极圈内进行科学研究和探险活动。
因此,高登义立刻开始了行动,他到处找人合作,试图向对方说明北极探险科考的价值。但最后只有中科院对他的提案感了兴趣,决定尝试一下能否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为中国的北极探险和研究打开一扇门。
于是,高登义和中科院的一些科学家,组成了一个探险队,前后两次前往了斯瓦尔巴群岛,并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新奥尔松地区,选定了一个适合建立科考站的地点。这次探险,是中国在北极圈内的第一次正式的科学考察,也是中国利用《斯瓦尔巴条约》的第一次尝试,它标志着中国在北极圈内的探险和研究的开始,也为中国在北极圈内的发展和利益奠定了一个法律和实际的基础。
这件事,当然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和反应,尤其是美国,美国看到中国在北极圈内的活动,感到非常不满和担忧。由于美洲大陆距离欧亚大陆较远,且在北极圈内没有岛屿存在,北极圈的领导者一直都是由俄罗斯扮演,美国无从插手。
仅仅是无法插手也就罢了,但看着距离欧洲如此之远的中国,仅仅因为一份百年前胡乱签的协议,就能在北极圈内分一杯羹。这让美国看着都眼馋,但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在北极圈内的影响力和利益不断增长。
北极圈的开发和全人类的利益自从高登义和中科院的探险队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之后,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发展和利益就没有停止过,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黄河科考站,进行了多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同时,在2018年,国务院还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文章,其中也提到,中国愿与北极圈的各国一起,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何为“冰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一般的国际贸易航道,都是从马六甲海峡绕道苏伊士运河,最后到达欧洲港口卸货,全程约10730海里,而如果北上,穿过白令海峡走北极圈航线,则可以将路程减少到7800海里左右,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利益。
历史上,前苏联也曾看上过这层好处,在此之上,他们还有一个更加狂野的设想:北冰洋大坝计划。
给河湖做大坝如今已经很常见了,但给大洋做坝,这工程量可想而知。这条仅存在于设计中的大坝,计划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始,修建一条直通美国的超级大坝,横跨整个阿纳德尔湾。但他们设计这个大坝,并不是用来水力发电的,而是要耗费电力将北冰洋的水向大西洋抽下去。
在苏联科学家的计算中,北冰洋大坝将引导北大西洋暖流从欧亚大陆北部绕道太平洋,如此一来,虽然非洲、大洋洲等靠近赤道的国家气温会变冷一些,但却可以让俄罗斯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和远东地区重新回暖。同时北大西洋暖流还能起到融化冰层的作用,让北极航道彻底畅通,使亚洲和欧洲的连接更加紧密和频繁。
但由于项目工程量太大,而且大坝的另一端落成需要经过美国的同意,在冷战开始后,这项计划就被无限期废弃了。但这毫无疑问是个有利于全人类的伟大畅想。如今的我们可能会笑话苏联科学家的异想天开,但请试想一下,如果中美俄欧都能和平相处,扔掉这些历史包袱和嫌隙,未来的人类脚步将能走得多么远?在我们嘲笑他人的天真时,又是什么封住了我们的本来的想象力呢?这恐怕才是真正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