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排到,下周再战”“一到预售时间,我就拼命刷手机,用不了几秒400个就抢没了”——是什么让年轻人如此“痴迷”?是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上架三个月就卖出近8万个;是采用传统珐琅描色工艺搭配玻璃漆上色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目前几条生产线每天最大供应量只有400个;也是徽章、书签、钥匙扣……如今,博物馆文创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冒出一个“新晋顶流”,有人为了它早晨六点排长队,有人为了它专程从外地千里奔赴一座城。
从生活家居到文具用品、服装配饰、创意玩具、茶咖冷饮……一件件走“新”又走“心”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又在创意形态中焕发着新的生机,激活着文旅市场的消费动力。正是这场文化自信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让博物馆文创能够持续“破圈”绽放。
用走“新”来硬控年轻人,博物馆文创就是这么“会整活”。从前人们提起“旅游纪念品”总觉得形式单一,如今的“新文创”则是巧思不断,设计师总能击中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中国式”审美的偏爱,比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按照藻井真实结构分五层设计,开合之间形态各异;广东省博物馆以“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与考古发掘为灵感推出的水下考古盲盒,让人们在互动挖掘中了解历史文化;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和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先后推出了毛绒版玩偶,让展柜里的文物轻松有趣起来……经过一番精美设计与制作,珍贵的文物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了游客的视野,“到此一游”由此更具象化了,传统文化变得更触手可及了。
用走“心”来契合人们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地认同与热爱,博物馆文创就是这么“易出圈”。新颖有趣的文创产品不仅被年轻人加进“购物车”,也被他们“朋友圈”,让文创有了“社交属性”。社交媒体流量助力了博物馆文创的“出圈”,吸引到了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感受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文创产品是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生动的桥梁,所以,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一定不要陷入“重产品、轻文化”的怪圈,只有对文物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避免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才能让文创产品有机会走出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文创”也能激发出博物馆经济的“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年经营流水都超过亿元,部分大型博物馆的文创类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三分之二甚至以上。究其原因,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让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得以不断被挖掘和传播;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不少文创产品正契合了这种新需求。反过来,推动消费升级的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就业市场的新动向,在今年人社部新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位列其中,而且相关人才的需求还在持续增加中。
博物馆文创是一件文物、一座城市、一段文化的名片。只有不断挖掘和利用好各类优质IP,完善相关产业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小美好,为古老文化增添更多新鲜活力。
(文丨马泽宇 编辑丨赵静)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