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2023年第4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古代小说研究 2023-12-02 07:05:39

《文学与文化》2023年第4期

祝贺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

中国诗歌言志永歌传统述略    施议对

叶嘉莹先生诗教观及其诗教实践浅探    程郁缀

连天芳树人何处?

——我写李清照的缘由 [美]艾朗诺(Ronald Egan)

“重大项目成果”栏目    主持人:李锡龙

本辑发表的四篇论文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文艺副刊文献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98-1949)”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现代文学孕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图书、期刊、报纸文艺副刊是支撑其向纵深发展的三大出版平台。但与图书、期刊研究和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相比,报纸文艺副刊文献的整理、数据库建设及整体研究相对滞后,这是与文艺副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的。

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试图从文献整理、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呈现文艺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关联。

石娟的《〈新闻报·艺海〉:从“艺术副刊”到“商业电影副刊”》对《新闻报》艺海副刊的风格变迁做了历时性的考察,讨论了它在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张童的《史传”传统与时间意识:论五四时期<晨报>第七版的文学生产》从史传传统与时间意识入手,对晨报副刊与新文学间互动共生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郑恩兵、梁晓晓的《〈晋察冀日报〉副刊的概貌与表征》全面梳理了《晋察冀日报》的文艺副刊,对其基本特征及其与解放区文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王尧的《焦菊隐谈<一年间>的导演》则从一篇佚文入手,对焦菊隐与《一年间》的关系及其对导演艺术的理解进行了深入讨论,对研究焦菊隐的导演艺术有重要价值。

《新闻报·艺海》:从“艺术副刊”到“商业电影副刊”   石娟

“史传”传统与时间意识:论五四时期《晨报》第七版的文学生产  张童

《晋察冀日报》副刊的概貌与表征  郑恩兵  梁晓晓

焦菊隐谈《一年间》的导演  王尧

“文化研究•技术政治”栏目    主持人:周志强

人类有史以来出现过两次最重要的技术变革:犁的发明,带来了农耕文明;蒸汽机的发明,创生了工业革命。互联网的出现、数字技术的提升,带来了“数智社会”或说“算法社会”。这应该是人类第三次重要的,甚至是最关键的一次技术革命。事实上,数智技术会逐渐修改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处事原则和自我评价,最终形成新的生活伦理。我曾经说过,未来可怕的不是人工智能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今天,“算法”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身,塑造新的现实。一套由人来设计、但其计算过程却不容人来干涉的状况,形成“客观计算”的管理制度,令社会政治具备天然的合理性、合法性。无论是加速社会还是新形态的技术暴力,都将给文化带来彻底的变革。本期刊登数智时代关于技术与文化之复杂关系反思的论文。这一研究领域是青年学者的主场,两位年轻人秉持深沉的批判精神,对人机一体化和技术数字化背景下后人类文化状况进行了阐释。“虚构(fiction)装配为现实(reality)”、“技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透明结构中潜藏着导向愚蠢、懒惰和倦怠的结构性暴力”,这些命题的提出值得我们惊醒和深思。

资本主义现实与人工智能本体

——论加速主义视野中的赛博朋克    周梦泉

“规则的过剩”:技术隐含的暴力逻辑   周春林

“‘数字化时代的古代文学文献研究’笔谈”栏目    主持人:冯大建

本栏目所收的一组文章,都曾在本年春季的“古典新识”论坛上宣读,其共同点是关注古籍阅读、整理、研究的“新”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古典研究在数字化浪潮下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在本领域贡献尤多,朱翠萍以业界的角度介绍了古联数字化、智能化工作的经验及其对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解。

赵建成则从学术深度研究的角度,探讨学者在这一背景下的思考与可能贡献。

冯大建以小说文献学为例,思考当下文献数字化工作的局限性,并尝试从底层标准设计的角度加以建设、思辨。

张昊苏选取了一个微观问题,尝试探索结合数字人文方法与传统文献考辨的可能性。

四篇文章针对同一主题,但立说角度不同,各有见地,实可相互映发。

古代小说文献研究与数字化之思考  冯大建

基于学术研究与深度整理的古籍数据化问题浅说  赵建成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古籍整理与阅读转型  朱翠萍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潞河游记》与曹雪芹朋友圈

——兼及“松斋”批语的文献价值  张昊苏

文化视角

《西游记》“车迟国”故事源流与宗教生态背景    [韩]金美玲

何以苹果?

——《失乐园》禁果意象的来源与演变  刘治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