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民俗,镜中之像

大道知行 2024-11-14 15:01:41

戏曲与民俗,既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又彼此独立。民俗文化和民众生活是戏曲诞生的土壤,其中的文化基因通过表演和创作实践被提炼和输送,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戏曲样貌。

戏曲的萌芽至少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出现。有剧本可查的历史,至少也有千年,漫长的演化使得戏曲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面貌,主要体现在剧本结构、规模、音乐、唱腔、演出形态等方面。元杂剧通常只有四折,且采取“一人主唱”方式,与后世戏曲动辄几十出有很大不同。戏曲之所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正是由其发展过程漫长所致。

戏剧模仿生活,还要追求模仿得像,导致大量“生活细节”进入戏曲,这些古人生活的民俗镜像,从民俗学角度看,构成了独特的“戏曲民俗志”,对研究古代民俗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戏曲对民俗材料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才子佳人戏是戏曲热衷表现的母题,戏曲有大量关于爱情婚姻主题的剧目,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在表现婚俗的过程中有模仿写实的一面,如缔结婚姻前要聘请媒人提亲,核验生辰八字;结婚当天男方要到女方家来迎娶;洞房仪式上要喝合卺酒,唱撒帐歌等。同时又有超越现实的一面,青年男女经常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表现出戏曲的超越性和艺术能动性。

古典戏曲中有很多节日习俗,如春节街坊邻里互相贺正;村社里元宵闹社火;寒食清明上墓;端午射柳捶丸;七夕祭祀牛郎织女;八月中秋赏月等。戏曲热衷于表现节日,一方面是希望将节日的热闹氛围带入戏曲,另一方面,节日也是戏曲的重要演出季,戏曲演出对应现实节令,增加趣味性。

民以食为天,戏曲自然要表达相关主题。例如饮酒和吃茶在戏曲中得到广泛运用,说明茶和酒在古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饮食偏好均在戏曲中得到反映。元杂剧中的人物喜欢吃羊肉,喝奶茶,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喜好有直接关系。戏曲展现饮食风俗,饮食表演帮助戏曲塑造艺术形象,如反面角色在饮食上贪得无厌。戏曲中还常出现神奇食物,如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娘娘的蟠桃,表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镜像,即镜中之像。戏曲是反映古人生活的镜子,戏曲中的“民俗”实为古人生活的镜中之像。一方面,戏曲中的民俗镜像源于古人的真实生活,这是由戏剧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戏剧中所有的民俗场景都是剧情需要,是民俗的虚拟化,故具有虚拟性特征。具体戏曲作品中的失真度问题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重要文化表征。戏曲的文化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

戏曲与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是戏曲研究有待开掘的领域。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以元代的戏曲为例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必须看到,元代只是戏曲发展进程中的近百年而已,元代之后,戏曲又经历了将近六个世纪的突飞猛进。中国戏曲之所以历经千年,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戏剧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要从孕育戏曲的土壤中去寻找。

◎本文摘自《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作者彭恒礼),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