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来说说毛泽东,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的大人物呀,他可不光是个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个超牛的大诗人呢!他写的诗,那艺术风格独特,思想内涵深刻,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的宝库里闪闪发光。其中,《十六字小令三首・山》这短短48个字,那可不得了,把毛主席在诗词创作上的深厚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学魅力那是杠杠的。
早期积累:与“山”结缘毛泽东打小就对知识那叫一个如饥似渴,学习天赋也是杠杠的。在韶山冲的私塾里,他一头扎进《论语》《孟子》这些经典古籍里,打下了老扎实的国学基础。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对中国古典名著那是爱得不行。就说看《水浒传》吧,他被书里梁山好汉们在崇山峻岭间聚义、征战的情节深深吸引,那些个险要的关隘和连绵的山脉,可不只是故事的背景板哦,它们让毛泽东感受到了山的雄伟神秘,还有英雄们在山中的壮志豪情,那感觉,就像自己也置身其中,和好汉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闯荡江湖呢!再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的山水之势,让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山在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心里头也种下了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种子,对“山”这一意象也有了最初的认识。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要离开韶山,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啦。走之前,他改写了日本和尚月性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这么大大方方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嘿,你瞧这“青山”,可不就是他对未来征途的一种美好寄托嘛。从这以后呀,“山”的意象就像个忠实的小伙伴,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轨迹,慢慢地融入到他的诗词创作中去了。
革命征程:“山”景再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那是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了无数山川,“山”自然而然就成了他诗词里的常客。1925年,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那时候,国内革命形势一片火热,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湘水和连绵群山,那豪情万丈啊,张口就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里的“万山”,可不只是岳麓山这些自然景观哦,它更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呢。毛泽东就这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那气势,真是让人忍不住点赞。
1933年夏,毛泽东重过大柏地,一到那儿,往昔的战斗岁月就像电影一样在他眼前回放,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于是就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嘿,你看这雨后的大柏地,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群山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苍翠。可别光看这美景,背后那可是曾经激烈的战斗呀。“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毛泽东抚今追昔,眼前的关山就像个老伙计,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大柏地战斗的胜利,那可是红军离开井冈山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为红军在赣南、闽西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用这首词,把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喜悦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展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是高啊!
长征力作:《十六字小令三首・山》诞生创作背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路上,那可真是充满了艰险和挑战,红军不仅要和敌人斗智斗勇,还得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那是翻山越岭,跨过了千山万水,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也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亲身体验了长征的艰辛。在这漫长的征途中,他们翻过了武夷山、五岭、乌蒙山、岷山、六盘山等十八座大山。这些大山,有的高耸入云,红军战士们抬头一看,好家伙,都得仰到脖子酸,心里那是又敬畏又兴奋;有的连绵起伏,望不到头,就像一道道无边无际的障碍横在眼前;有的陡峭险峻,给行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可咱红军战士们那是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座又一座高山都被他们征服了。毛泽东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对山的感悟那是越来越深刻,他看到了山的雄伟坚韧,也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山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心里那创作的小火苗一下子就燃起来了,于是,《十六字小令三首・山》就这么诞生了。
独特视角与手法《十六字小令三首・山》虽然每首只有短短十六个字,但那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手法,可把山的雄伟气势和红军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活灵活现。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首呀,是从环视的角度出发,描绘了红军骑马疾驰过山的情景。嘿,你瞧,诗人用“离天三尺三”这么夸张的手法,把山的高峻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让我们仿佛能看到红军战士在高耸入云的山间策马奔腾,那感觉,就像和天离得近在咫尺,又惊险又豪迈。在这么高的山间,红军战士们不仅不害怕,还快马加鞭,勇往直前,这可真是把红军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从容与果敢,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里呢,是运用俯视的视角,把连绵起伏的群山比作倒海翻江的巨澜,又像万马奔腾,打得正激烈呢。从高处往下看,群山的起伏就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又像战场上万马厮杀,那场面,可太壮观了。诗人通过这样的比拟,不仅写出了山的磅礴气势,更象征着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激烈战斗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就像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首可就厉害了,采用仰视的视角,把山比作一把刺破青天的宝剑,而且剑锋还完好无损呢。当我们抬头仰望时,山的雄伟险峻就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那感觉,简直太震撼了。当天空好像要塌下来的时候,山却能稳稳地支撑在中间,这一比喻,既突出了山的险峻与坚毅,更深刻地象征着红军作为革命的中流砥柱,顶天立地,肩负着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展现出红军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使命,真是太了不起了。
创作时长意义你知道吗?这三首总共才48个字的小令,毛泽东可是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呢。在长征那艰苦卓绝、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毛泽东在行军作战的间隙,还不忘用心构思、反复琢磨这寥寥数语。这两年,可是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红军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呀。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每一个字都精雕细琢,可见他对这首词有多重视。这48个字,可不仅仅是对长征途中山景的描绘,更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它凝聚着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红军战士的深情赞美,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通过这简短的词句,就能深刻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真是太神奇了。
后世评价:文坛盛赞《十六字小令三首・山》一问世,就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多文学家都对它赞不绝口。郭沫若就曾说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革命的史诗,同时又是优美的艺术品”,这话用在《十六字小令三首・山》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三首小令,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山的壮丽景色和红军的伟大精神,简直就是革命史诗和优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人看了忍不住拍手叫好。
著名学者夏征农也说:“毛泽东的诗词,是他丰富的革命生涯伟大实践的艺术概括和生动写照。”《十六字小令三首・山》确实是对长征这一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呀,它把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无畏,通过对山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读起来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深切地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辛与伟大,真是太厉害了。
作家冯牧还评价说:“毛主席的诗词,以其雄浑的气魄、深远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十六字小令三首・山》这短短48个字,那可蕴含着雄浑的气魄,展现了深远的意境,独特的视角、精妙的手法以及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的运用,无不彰显出毛主席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那可真是实至名归啊。
毛泽东凭借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还有那卓越的文学才华,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他可真是个高手,善于把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诗词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让作品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和思想魅力。《十六字小令三首・山》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展现他诗词造诣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红军英勇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毛泽东的诗词,承载着革命的激情与理想,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和思想魅力。他的文学成就,就像他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贡献一样,那是永垂不朽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真是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