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海军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已开展了超过10天的海试工作,此次海试的项目与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外界的卫星图片显示,此次福建舰在海上进行了高速急转弯测试,以检验福建舰的海上机动能力。另外卫星图片还显示,在其右舷400米处还疑似出现了一个巨型"水雾团",这一异象立马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网友的热烈讨论,有分析认为巨型"水雾团"的出现,说明福建舰已完成了水下抗冲击试验,这在以往的辽宁舰和山东舰海试过程中是没有见到的。
福建舰疑似进行了抗冲击试验
这一试验被美国海军广泛应用,美国海军几乎所有的新一代航母在服役前都要进行水下抗冲击试验,航母水下抗冲击试验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模拟极端战场环境,验证航母在遭受水下爆炸冲击时的生存能力,确保其在实战中的结构完整性、设备可靠性和人员作战效能,同时采集核心数据,为后续航母的发展提供的宝贵数据和经验,完成这一步说明所有设备已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毕,距离服役又进了一步。从目前的进度上来看,尽管福建舰是否已完成舰载机的弹射和降落任务还不得而知,但可以非常肯定的是,福建舰距离服役已经不远。
美国航母抗冲击试验
从山东舰和辽宁舰的海试历程来看,山东舰前后一共经历了9次海试工作,辽宁舰前后则经历了10次。而福建舰如今已开展到第7次海试,按照前两艘航母的海试历程来看,预计再进行2到3次海试工作就能服役。同时,接下来的海试可能会重点围绕舰载机的起降进行展开,以确保福建舰能够安全、高效和可靠地完成舰载机的起降。
福建舰的海试进度与前两艘航母相比,实际上得到了大幅度的缩短。从福建舰2024年5月1日出海开展第一次海试,再到如今仅过去了大约11个月的时间,平均一个多月就开展一次海试工作。而山东舰从2017年5月13日出海开展第一次海试,到2019年8月1日进行第七次海试,前后一共用了1年2个多月时间,福建舰的进度提前了3个多月。要知道与山东舰相比,福建舰是一艘技术更为复杂的舰艇,海试进度却更快,说明福建舰的整体技术相当成熟,海试相当顺利。
而美国海军的“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从2019年12月16日下水至今,工期一再延误,原计划在2022年到2023年间服役,由于技术问题导致不断推后,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服役,能否在2025年服役还是未知数。究其原因就是电磁弹射器技术不成熟,可靠性和弹射效率达不到设计指标。按照美国海军的要求,电磁弹射器设计要求平均4166次弹射才出现一次故障,但在实际的试验中仅能达到1/400的故障率,远高于设计指标,难以执行高强度的海上作战任务。弹药升降机问题同样突出,全舰搭载的11台电磁弹药升降机中,仅3台通过验收,其余因软件控制不稳定而无法投入使用。
“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
另外,在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还要求肯尼迪号必须兼容F-35C隐身战机,需对甲板涂层、机库消防系统和数据链进行全面改造,导致已完成的工程返工。原计划搭载的AN/SPY-6双波段雷达更是因与电磁系统冲突被拆除,部分设备转移至"福特"号用于维修,部分舰体结构需重新设计。这也使得“肯尼迪”号航母成为美国海军有史以来工期最长的航空母舰。所以,从新航母的建造上来看,福建舰尽管比“肯尼迪”号航母晚了2年半下水,但进度却走在前面,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福建舰的设计相当可靠,核心的电磁弹射器也相当成熟。
为此,有不少分析认为,福建舰一旦服役很可能会成为可靠性最高电磁弹射航母,作战效率也很可能会超过福特级航母的一号舰和二号舰。除此之外,我国在舰载机的配套发展上也在稳步跟进中,弹射版歼15T、歼15D电子战机、空警600预警机和歼35隐身舰载机已准备就绪,正在密集开展训练工作,福建舰一旦服役就能迅速上舰形成战斗能力。另外,中国海军还可能率先部署无人机作战体系,与有人驾驶战机搭配使用,提升海上信息掌控能力和作战能力。
加上还有052D和055型驱逐舰、054A和054B型护卫舰、901型综合补给舰等舰艇的搭配,可以说福建舰除了吨位和尺寸略小、没有采用核动力以外,整体阵容并不输美国海军。不过,对比海洋霸主的美国海军,我们在航母发展上虽然在部分技术方面超越了美国海军,或在一步步接近美国海军,但就整体而言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依旧相当巨大。
首先是规模上,美国海军现阶段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在服役,包括10艘“尼米兹级”和1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另外还有一艘“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即将服役,相当于美国海军拥有12艘航母。这些航母满载排水量均在10万吨左右,12艘就达到了120万吨,这也是支撑美国海军海洋霸主地位的核心。而中国海军虽然福建舰在进度上进展迅速,且整体技术在一步步向美国靠拢,甚至部分实现了赶超,但整体规模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中国海军仅有3艘航空母舰,且辽宁舰的前身为苏联时代建造的“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被中国购入并进行现代化改造,于2012年9月25日服役,它的出现仅解决了中国海军航母有无的问题。此后中国海军又以辽宁舰为基础,过渡建造了山东舰,该舰整体设计与辽宁舰保持一致,仅进行了部分优化,该舰的建造更多是起过渡作用,为后续航母的发展提供经验。福建舰则是中国航空母舰发展向美国靠拢的开端,虽然吨位和动力都没有达到“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的水准,但电磁弹射器的运用,进一步拉近了与美国的整体差距。
这三艘航母前两艘的满载排水量均为6.5万吨左右,福建舰则超过8万吨,总吨位大约为21万吨。中美航母的数量对比为3:12,总吨位比为21比120。数量占比为25%,吨位占比则约为17.5%,差距相当明显,这也是中美海军所有力量差距最为明显的。除了规模上的差距以外,舰载机的差距更为巨大,美国航母全为弹射型航母,全部能够搭载包括F/A18E/F“超级”大黄蜂、E/A18G“咆哮者”、E2“鹰眼”和F35C等在内的固定翼舰载机。
在极限的情况下,“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能够搭载大约80架各型舰载机,12艘大约能够携带960架作战飞机,除去各型直升机,仅固定翼作战飞机的搭载数量就超过600架,这样的规模超过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空军。而中国海军的辽宁舰和山东舰,作战模式就相对较为单一,仅能搭载歼15“飞鲨”舰载机,歼35和歼15D服役后可能会加入,但依旧缺乏预警机和无人机等作战飞机,空中探测和预警能力受限,其搭载数量辽宁舰大约在40架左右(包括直升机),山东舰则大约为45架。
福建舰有了弹射器的加入,加上尺寸和吨位更大,搭载的种类和整体作战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舰载机搭载数量预计将达到70架左右,并能够获得更为完善的体系化作战网络。中国海军三艘航母的舰载机搭载能力大约在155架,仅占到美国的16%,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体系化作战网络略弱。最后就是使用经验,美国海军从1922年就拥有了第一艘航母“兰利号”,使用航母经验超过百年,更是在1944年就装备了第一艘弹射型航母“汉考克”号,弹射器使用经验超过80年。且美国的航母战斗群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洗礼,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丰富的作战经验,使得美国在航母发展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迭代,拥有一套完善的造船工业、设计、研发和作战体系,这是目前中国所欠缺的。而中国海军从2012年拥有第一艘航母,航母的使用时间上满打满算也就13年不到,还没有实战经验,体系化作战模式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就目前而言虽然中国海军在航母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整体上与美国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数量、总吨位、舰载机搭载能力、使用经验和作战经验上。
技术上的差距则是最小的,福建舰的设计、作战体系、配套的舰载机、弹射系统等与美国差距较小。未来我们可以凭借技术、经济、科研和造船工业实力上的部分优势,进一步缩短与美国海军的差距。为此,目前我们依旧不能盲目自信,还需继续努力发展。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潜望者2025年3月31日著,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