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想让孩子学画画,但只知道把孩子送去兴趣班,却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在家里画画。有的甚至还会阻止,因为很小的孩子会在家具或墙上乱涂乱画,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那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爱上画画,不用你要求,他就能天天在家画啊画呢?
之前一篇文章我说了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秘诀一看绘本,今天我们就继续聊第二点:鼓励创作。
在说这一点之前,我要强调一下:无论是哪个秘诀,爸爸妈妈们千万要记住,恒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常年累月的坚持,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拉开别人的差距。别想着让他画一个礼拜就能变得又爱画又会画。
那么,鼓励创作,也有方法可言,需要注意三点,引导、鼓励、不干涉。这三点,不分先后,可以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1.引导尽管大部分孩子在3~5岁之间都会进入绘画敏感期,但如果父母不予引导和激发,孩子很快会对涂抹失去兴趣。就像长出花盆的嫩芽,如果你不给它浇水,嫩芽也会枯萎。
不过,引导也不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像看着日程表一样行动,更不需要时刻关注芽有没有冒出土壤,再如临大敌般开始仔细呵护。
因为引导的目的是激发和维护兴趣,自然不刻意才能让兴趣真正具有生命力。引导应该自然地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突发奇想给孩子用画画的形式讲儿歌——陪玩陪无聊的老母亲想出的新把戏。
我随意拿出一本闲置的笔记本,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就在上面画画,一边画我一边给孩子讲: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就这样,我画了一只老鼠,又画了一个灯台,最后画了一只猫咪。
我发现儿子对此很感兴趣,他能够安分地从头看(听)到尾,比单纯给他念儿歌,更吸引他。
这是我第一次无意中做的绘画上的引导,他的反应让我印象很深刻,在我心里种下了一棵种子——我开始觉得相比起音乐来,儿子对画画更有感觉。
但当时他还很小,我已经记不清他后来有没有把笔抢过去画了。总之,后来,我就给孩子准备了蜡笔和纸,从他开始想要涂抹之后,就持续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材料。
说来惭愧,儿子什么时候开始画出第一笔,我已经不记得了。很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显眼,只有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出积累的厚重。
前篇讲过我自己画,孩子也跟着画,其实我在他4岁之前也不画的,也就画过那么一首儿歌,还画得乱七八糟。所以,很多不会画画的父母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画该怎么培养,其实只要按照我说的这些去做,孩子也会对画画产生兴趣。
《生命合伙人》这本书中有一个关于1~18岁艺术能力发展的表格,上面写了孩子在艺术能力方面的发展规律,比如通常在1~2岁之间做出第一个标记,做出随意的涂鸦。对这方面完全没有概念的父母可以去看一下作为参考。
当孩子开始涂鸦后,他当然不会乖乖地涂在纸上,他还会画到墙上、椅子上,甚至衣服上。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家长肯定不希望自己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装修的房子被孩子涂得一团糟。这就需要用到鼓励这个方法。
2.鼓励对,当发现孩子在墙上胡乱涂画之后,父母们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鼓励。
但当然不是让你鼓励孩子在墙上画,而是你开心地拿出纸笔对孩子说:“哇,宝宝你这么喜欢画画,妈妈给你准备了好多纸,快到纸上画吧!”再对他说,不可以画墙上哦。
如果条件允许,你还可以买一块软木板挂在墙上,对孩子说:“来,妈妈把你画的画都贴到上面,你在纸上画吧。”如果条件更允许,还可以直接做一面黑板墙,让孩子在上面随意涂画。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妈妈更希望他画在纸上,而不是墙上。
这样做,孩子确实会慢慢从墙面转移到纸上去画。但要立竿见影那也不太现实,这只能保证你家被糟蹋的墙面会少一点。
责骂可能是唯一立竿见影的方式,但这当然是最不推荐的。一方面,孩子在墙上画画本身不存在错误的说法,因为孩子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在搞破坏,你也没办法让他明白不能在墙上画画这中间的逻辑,没有犯错当然不应该责骂。责骂只能让他形成恐惧型条件反射——往墙上画会发生恐怖的事情,那我就不画了。
另一方面,孩子画画的积极性很有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往墙上乱涂乱画,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绘画敏感期的表现,阻止他,又不引导他往纸上画,那孩子可能就会认为画画本身就是不对的,就停止画画了。
所以,跟孩子的艺术兴趣比起来,家里的墙面被糟蹋可能真没那么重要,毕竟墙面可以再刷,而孩子错过了敏感期兴趣培养,以后的艺术细胞培养起来可就难了。
看看我家为孩子牺牲的墙面吧……
另外,鼓励还要用在这些方面。
当孩子刚开始涂鸦的时候,他画的东西,是大人没办法辨识的乱糟糟的线条,孩子自然也不会想表达什么意思,此时大人也就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去赞美他。这种就不叫鼓励。这时候的鼓励方法,就是给他提供蜡笔和纸(我儿子曾经一天涂掉了一本画本的纸……),甚至跟他一起涂鸦,让他觉得有趣就行了。
所以鼓励这个词,可能有些人对它一直有误解,以为就是使劲夸孩子。但鼓励真不等于夸,区别是,夸孩子通常是没有实质内容的,比如说,哇,你真棒,你画得真好。而鼓励是有实质内容的点评或表扬,比如,你可以说“我很喜欢你画这个**的颜色”,或者说“这个形状看起来很有意思”等等。也就是说,你说得越虚,他就会觉得越没劲。相反,你讲得越具体,参与进去,他才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鼓励还包括互动,有时候你没必要做出评价,等到他会画出一些形状的时候,你就可以问他,或者猜测他画的是什么。这种互动的过程,也会增加他的兴趣,孩子一方面本身就喜欢猜谜游戏,另一方面他就觉得画画还能这么玩,这就能让他更喜欢画。但有一点,别没完没了地问,人家说不上来你就不要追着问了,互动的前提一定是他乐意。
3.不干涉当他画完一幅画的时候,如果你要说,嗯,不太像,或者说,你把这里再画长一点就像了。这听起来是指导,好像是想让孩子画得更好,但其实是错误的方法。
不干涉是鼓励孩子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墙面上涂画,不去说孩子,也是不干涉的一个运用。但父母们更常见的干涉,会发生在对孩子画作的点评上。
如果孩子画出来的东西,你总要说像不像、好不好,应该画什么颜色,那就是一种干涉。
这种干涉会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阻碍孩子兴趣的发展。
首先,艺术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如果事事以现实事物为标准,那画画也就没有那么多形式和派系了。你完全可以让孩子画蓝色的太阳,粉红的鸭子,或者红色的草。
其次,孩子手部肌肉只有长到二三年级之后,才可以进行密集的素描技巧训练,否则不利于手部肌肉发育。因此,在这之前,让孩子画画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兴趣、美感,积累素材,那么,与之对应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多看多画,不用太干涉就好了。
其实不光画画如此,孩子的很多成长过程都是如此,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成长的时候,我们大人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判断、干涉,就容易打断他们学习的进程。我们大人的责任,只需保证他们安全,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尽量不干涉,就是很好的教育。
爱画画、会画画的孩子,通常你会发现他的动手能力都不错,因为他手部肌肉经过锻炼之后,控制能力就会比不画画的孩子要强。我家孩子就很喜欢做手工,很早就开始用剪刀和小刀。
但我们当然会很当心,一开始也是控制好,不让他多接触。慢慢的,会放手,就跟他说可以用,但不能你一个人用,一定要在我们陪着的时候用,并且提供适合他用的安全刀具。
有一次,我儿子拿剪刀在裤子上剪了个洞,当我们发现想要阻止他的时候,他瞬间又在另一个裤脚上剪了个洞。看着这两个洞,我很无语,还是条新裤子。不过我也没有多说他,之后,就索性把洞以下的裤脚给剪了,把裤子剪成短裤给孩子穿。孩子也很乐意地穿了,后面就没再剪过不该剪的东西。
就在昨天,在他7周岁的时候,我同意他削苹果,他就用小刀削出了人生第一个苹果。
也正因为我儿子经过长时间的画画锻炼,他在这个月升入小学之后,写起字来才更有感觉,经常被老师表扬,要知道我们暑期都没报幼小衔接班,从没练过字。
我母亲还对我说过,之前翻到了我一年级的作业本,发现我儿子比我强多了,她说我一年级时候写的字没法看。
所以,很多能力其实不是单向的,它还会辐射到别的地方,对其他能力也有助益。
当孩子小的时候,多方面培养,再观察他的兴趣和能力点在哪方面更强,长大后再集中培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可行的教育方式。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1.《生命合伙人》作者:戴亚楠
(看过此书后发现我的很多做法无意中契合了艺术教育的原则和理念,于是才敢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