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剧集市场骤然热闹了起来。月初有《新生》《我的阿勒泰》引发热议,现在有《庆余年2》刷屏社交平台。而在这之中,《天行健》另辟蹊径。
《天行健》由白一骢编剧,楼健、卫立洲执导,讲述了清末民初,面对着时代的疾速巨变,社会众生的思考、抉择、转变和成长,以及共同的救国精神与理想。正如剧名的由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一部很难界定类型的作品,武侠、传奇、冒险、探案等元素在它身上均有体现。并且,它融合了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令它既有戏剧丰富度也有人文厚度。当然,这既构成了看点,也构成了观剧门槛。在短视频快节奏叙事泛滥的当下,宏大叙事的引流入口难免拥堵过载。所以,对行业来说,向这一方向的探索更显珍贵。越是类型化的市场,越需要大容量的故事拓展创作者和观众的视角。
毒眸与《天行健》的联合出品人、总监制、编剧白一骢以及导演之一的卫立洲聊了聊,请他们分享了创作时代群像的过程、方法和相关市场看法。
“天龙八部”式群像对于白一骢来说,创作《天行健》是一个长达十余年的念想。在他还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时期,他就受到流行美剧的影响,对快节奏、强情节、高密度的叙事方法产生了兴趣。
毕业的前几年,随着编剧胡军版《天龙八部》,他开始想自己原创一部群像戏。再后来,白一骢偶然读到尤凤伟先生的短篇小说《石门夜话》,感叹里面土匪游说良妇的语言艺术和关联人物的心境变化,也想尝试类似的戏剧表现手法。
就此,一个快节奏、多帮派且人物关系充满反转的群像戏逐渐在他的脑中形成。再考虑到时代背景的适配性,清末民初朝廷鹰犬和同盟会相互策反的场面浮现于前。这一幕也是后来剧中的重要情节。
故事框架搭好,白一骢在一个“芒种”日建立了节气同名文件夹,空闲时,白一骢就在脑海里构思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直到《三体》制作后期,内容才真正丰富起来,《天行健》的剧中情节亦从“芒种”开始。
在白一骢的理解中,人物是群像戏里最关键和最复杂的部分,需要主次分明。白一骢遵循戏剧创作规律和真实的时代背景,确立了“男女主角团为主,各路配角为辅”的人物策略,将三位男主角的身份定位为侍卫、剑客和捕快,串联庙堂、江湖和市井,以个体映射群体,筑成了群像戏的“地基”。
尽管身份和所处阶级不同,但是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三个人均有共同的困境,这就形成了群像刻画的统一性。
“我主要用的方法是反差,每个人的成长与其原本的世界观彼此背离,就是他们各自所坚持的信仰其实不堪一击,所有的行为和看到的事情相悖。”
绰号“门三刀”的侍卫伊尔根觉罗·穆青(秦俊杰饰)是先帝心腹,曾因效忠先帝、维护维新党身陷囹圄12年,如今却又因为稽查新势力被释放。而在稽查过程中,他愈发了解到国家的动荡局面,逐渐明晰了自己要走的路。
异族剑客卓不凡是江湖门派融天剑派的掌门人,有着传统武侠掌门的能力、责任心和对武学的信仰,一心想要光耀门派。奈何生不逢时,火器的出现令他的武学难以施展抱负。
王家洛(庞瀚辰饰)是一名县衙捕快,也称“王地保”。他寒窗苦读却遭科举被废,成为捕快之后,依然保持着韧劲,也有些轴,不懂变通也不能适应变化。
三个人因为文渊阁“净坛密藏”宝图丢失而有了交集,这同时喻示了全剧的基调:朝廷遭遇的危机势必会牵动各阶层的命运。
同时,《天行健》通过不同程度的着墨,渲染了女主角和配角的反差感。比如,乌兰珊作为留学归来的末代格格,见识过新思想和更多样的世界,心怀国家不输男儿,可是依然躲不开包办婚姻;再比如,融天剑派弟子唐雨接受了同盟会的新思想,刚想闯一番事业,转眼即被刺杀在山林里。
这些角色的塑造同样具有指代性,如果说乌兰珊的遭遇代表着女性被裹挟的觉醒,那么唐雨的际遇映射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很多新思潮刚刚萌生,结果迅速被扼杀在摇篮里。
“《天行健》不是一个纯粹的夺宝故事,它讲的是破守旧、去伪善,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打破陈旧非常困难。清末民初就是个悲剧的时代,在剧中故事发生后的数十年,国家都处于动荡的情况。所以也想借这部剧去表达,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力感。”白一骢说道。
“时代公路片”承载群像的人物弧光,需要足够大的场景和情节容量。白一骢直言,《天行健》就像一部“公路片”。主角团顺着富有悬疑色彩的寻宝主线,一路走过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福建等地,足迹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场景在情节推进和视觉效果上更符合语境和主题。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白一骢及团队在主线架构和埋藏支线上做了更多工作。
一方面,主线架构含有案中案,层层递进,反转不断,并且与支线形成联结,共同升华主题。起初,大家站在各自立场,内部斗争不断,后来面对日本人和欧洲人,所有人要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
另一方面,人物情感各有设计不同的困境,例如穆青和乌兰珊相爱不能相守,卓不凡与霍芩困囿于礼教,王家洛与日本女间谍林安静的纠缠纠葛,都是有血有肉有欲望的普通人。每个人各自的故事独立,符合众生相的立意和风格。
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少见,尤其是近几年的年代戏,故事语境大多为单个城市或者三四个城市,核心主角也多为一组人物关系。而《天行健》几倍拓宽了相关维度,格局大也显得有些“重”,和其他剧集比起来各有风格和优势。
场景和人物丰富显然对制作有很高的要求,白一骢表示,他和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想要尽可能在方方面面的细节处还原时代光景。
场景上,按照各地真实的特色建筑,呈现出北京的四合院、天津和上海的洋房、山西的窑洞和福建的土楼。标志性建筑则复原了存世文物或者参考了存世照片和书画资料,比如京师大学堂的牌匾就是1:1复刻。
人物造型上,款式遵循时代风貌,辅以为角色的性格、身份和影像质感进行调整。男装以旗人马褂为主,女装有西式洋装、中式褂裥、学堂服等,展现女子多注外形,男子多注重身份的特点。剧中融天剑派为边远地区的没落江湖门派,为流民孤儿组成。他们的服饰更有异域特色和破落感。
妆发上同样以真实和贴合角色为标准,乌兰珊身穿满族正装时,会涂有特色的“花瓣唇”,官宦阶层在辫子里添加针织物使之变得更粗,均按照历史记载设计。融天剑派还有的派众,剧组专门购买了偏黑色号的粉底,加深角色肤色,营造风吹日晒的感觉。
除了硬件上尽求还原,软件上,《天行健》也下了一番功夫。为了展示当时的文化场景,主创设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桥段,邀请专业人士采用传统的技艺制作,同时还融入了古老的传统剧种——提线木偶戏。
“我们真的请到了泉州木偶戏班的传承人,在剧中呈现了非遗皮影戏、悬丝傀儡,真的非常精彩。”白一骢说道。
用态度完成一部“孤品”故事基本落定,制作有序进行,接下来的实际拍摄是最关键的重头戏。唯有这个环节水准上乘,剧集的立意才能真正被观众接收和感知。
据卫立洲回忆,他是在2021年9月看到的《天行健》剧本,随即就被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张力深深吸引。同年10月,主创就召开了前期会议,将项目开发提上日程。而后在白一骢的带领下,整个项目团队进行了四次剧本围读,卫立洲坦言,这是他参与过的最认真和细致的围读过程。经过缜密的探讨,两位导演确定了《天行健》的影像风格,即严肃的史诗感和快节奏的冲击感,一重一轻的反差感,和白一骢塑造人物的策略不谋而合。
为了呈现史诗感,在光影运用上,主创用了油画效果,渲染画面质感,这是剧集的美学特征之一。以及在演员邀请上,李立群、刘佩琦、刘亚津等老戏骨的精彩表演,在人物的气质和互动上,进一步夯实了史诗感。
老戏骨李立群(图源:微博)
为了突出冲击感,两个人在打戏上进行了特别处理。动作方面,根据角色身份设计动作,穆青身居朝廷,招式正统,类似军体拳;卓不凡身处江湖,有些花哨;王家洛半路出家,招式杂乱;拍摄方面,剧集没有使用以往武打戏惯用的慢镜头,而是缩短时间让动作尽可能干脆利落。
谈及具体情节桥段的创作,卫立洲还表示,拍摄《天行健》像是一个学习历史的过程,白一骢会和他们分享很多剧本细节的背景故事,协助导演找到思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道具,背后可能都有深层次的含义。主创还专门开过交通出行讨论会,鉴于剧中有很多赶路戏,主创系统研析了当时的火车、汽车、马车等交通工具的速度,再根据车速设计光线。
另外,《天行健》的每集OP还运用了类似纪录片一样的黑白影像,诠释当时的社会现状。白一骢透露,主创共制作了大概7、8组OP,这些OP由10%的真实影像资料和90%按照纪录片手法拍摄的新内容组成,力求最大化展示真实的历史,区别于过往偏华丽浪漫的清宫戏语境。
《天行健》中的OP影像
时代、群像,其实就算拆开来,两个词各自也是很大的主题,更何况加在一起,难度更高。从播出情况看,《天行健》完成得不错,可是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天行健》的制作可能有些“吃力不讨好”。
“《天行健》是一部孤品,作为一个原创剧本,没有IP的热度基础,题材也很冷门少见,不太容易很快产生话题度和市场粘性,我们原本预期就不高,如今能制作完成并顺利播出,很感谢合作方。”白一骢表示。
但“孤品”也有“孤品”的价值,市场需要这样的尝试。毕竟,有更多样化的作品,市场的整体上限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