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栖大会。大会官方供图
“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刚刚闭幕的2024年云栖大会,阿里CEO吴泳铭在主题演讲中的一句话,成了大批媒体报道的头条。对于第8次来到大会的笔者而言,今年云栖的“改变感”异常强烈:相较过去就着PPT做推广,如今参与者们更倾向于用产品说话:行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和智能驾驶舱成了现场的“绝对主角”。
“改变感”,亦映射于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自2015年云栖大会首次举行以来,十年时间,“铁打的小镇”里走出了“流水的科技”——“飞天5K”操作系统、互联网汽车、城市大脑等等,都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印记。而当新一轮“云栖时间”的指针开始转动,投身由AGI(通用人工智能)引领的“第三次浪潮”,这个钱塘江畔的小镇能否再次改变历史?
2024年云栖大会。大会官方供图
天作之合
“第三次浪潮,真的来了!”9月21日,在逛遍了云栖大会所有展馆后,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温卓明禁不住感叹。
去年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提及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的“第三次浪潮”。“借着AI技术的大爆发,各行各业都期望自己所在的领域迎来新的浪潮和涌现。”
而在温卓明看来,仅一年过去,王院士的“预言”已接近了现实。“去年,我们把一颗以智能计算为核心载荷的AI卫星带来了大会。但和周围大量摆展板、讲故事的公司相比,多少显得有些‘孤单’。但今年不一样,满场都是机器人、航天器、无人船……人工智能确实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爆发的背后,都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云栖小镇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袁骏说,自成立之初,云栖小镇就率先将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如同智能手机离不开5G网络,快递业离不开高速公路,当AGI到来时,算力需求呈几何级增长,它和云计算可谓‘天作之合’。因此,云栖大会和云栖小镇的改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止到今年6月,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712万公里,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1.7亿个;与之相对应的是,通义千问API在阿里云百炼上的调用价格下降了97%,百万Tokens调用花费最低已经降到了0.5元,算力成本指数级下降。在大洋彼岸的OpenAI发布ChatGPT后的22个月,AGI反而在中国迎来“应用繁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地卫二”为例,在今年年初迁入小镇后,迅速与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使得卫星也拥有“太空计算”的能力,大幅提高了卫星的在轨计算,识别、分析等能力。此外,“地卫二”还和云栖小镇内的无人机等企业合作,加快“天空地海一体化组网能力”,深度开拓商业卫星领域的新蓝海。
“今年,我们的向阿曼、卢旺达等1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卫星和相关服务,公司营收是去年同期的数倍。明年起,我们还将更加全面运用大模型技术,争取把卫星的性能再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把服务国家的数量和范围再扩大一倍。”描述不远的将来时,温卓明兴奋地说。
“地卫二”卫星。受访者供图
星辰大海
9月20日晚,在位于云栖小镇德力西创新中心的一处厂房内,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汤慧萍教授和她带领的团队,正挑灯夜战抓紧实验。预计明年年初,一颗包裹着3D打印“外壳”的卫星将发射升空,其中的关键技术“金属多孔材料”,正出自该团队之手。
如今,云栖小镇已汇聚“空天地海”(太空、天空、地面、海洋)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团队超300个。和汤教授一样,他们正乘着云计算掀起的“第三次浪潮”,携手奔向星辰大海。
“事实上,‘空天地海’是云栖小镇诞生以来的又一次关键进化,”袁骏告诉笔者,在诞生初期,小镇围绕云计算打造的产业应用方向,主要驱动力为“提升管理效率”。如城市大脑,通过数据打通和计算分析,成了交通管理部门的好帮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云栖小镇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淡化,急需新的增长点。”
云栖小镇。云栖小镇管委会供图
“空天地海”就这样进入视野。虽然相较全国层面,无论是境内拥有发射基地的酒泉、文昌,还是原本底子雄厚的北京、上海、重庆,杭州乃至浙江的产业基础绝谈不上丰沃,但习惯无中生有的云栖小镇,自有“解法”——
航天五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船“七一五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中国兵装智元研究院……“国家队”的先后入驻,加之多年积淀的云计算与AI技术基础,云栖小镇向着“空天地海”的行业“顶流”悄然演进。
在汤慧萍教授的材料数据库里,笔者看到了一粒“雪花”。“你知道吗,这是一个由AI设计出来的多孔结构。”在这位从事材料研究30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大牛”坦言,在来到小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亲历了一场技术变革。
“有了AI的加持,我们打破了过去材料研究中,通过人工不断尝试的固有模式;我们的实验效率,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汤教授说,以“雪花”为例,以它为基础设计制造的卫星“外壳”,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重量降低了约30%。“在一寸空间一寸金的空天领域,轻量化意味着卫星更高的载荷量、更好的发射效率,以及更低成本,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意义重大。”
今年7月8日,经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审核,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两份月壤,被正式交付给了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等研究,这也被外界认为是云栖小镇在“空天地海”领域能力和地位的有力褒奖。
一个个创新的光亮,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指出,空天信息技术正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商业航天的高度发展和卫星星座等空天体系的建设,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将形成一个万亿级的新蓝海。而作为杭州在该领域的主平台,一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正在云栖小镇逐步构建。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云栖小镇管委会供图
教科人产
本届云栖大会期间,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科创中心主任余伟国天天逛展。不过,他的目光不仅盯着琳琅满目的展出,更落在科技背后的“人”身上。
自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落户云栖小镇以来,已吸纳储备来自院内外的可转化项目46个,成功授权发明专利108项,引育科技企业29家,转化效率超过20%。
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而产业化率仅为3.9%,重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相对较高为4.4%,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
“科创成果的落地转化,是世界级的难题。”袁骏说,近日国家明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云栖小镇作为产业平台,有责任在‘教科人产’一体化上努力破题,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云栖小镇携手区域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订立了行之有效的教科人产转化路径。如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就设立了一套概念验证机制。“简单总结,就是在转化前,问科创团队‘三句半’。‘三’指的是:打算做什么产品?技术处于什么地位?准备得怎么样?‘半’指的是:团队自己掏钱不掏钱?” 余伟国说。
这“三句半”既通俗易懂,又把创新团队的水平、路径和决心搞清楚了。今年以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启动关键核心技术协攻关支持项目评选,通过概念验证专家团队挑选“最能打”的科技转化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个项目获得国科大技术与资金支持,新一批项目也在评选当中。
教科人产的“催化剂”,绝不止于此。今年7月,西湖区启动五大创新生态圈建设,“环云栖创新生态圈”作为其中之一,建立“环云栖空天地海协同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明晰“一圈、二环、三链”的成果转化格局。
“一圈”指“环云栖创新生态圈”;“二环”指联动石龙山、双浦新区,将辐射范围扩大至之江科创城;“三链”指数字经济、空天地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链条。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云栖小镇范围内将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四大平台。例如,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已梳理原属于各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31台(项)仪器,向小镇内外的企业和科研团队开放,大幅提升这些企业和团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效率,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快,成本更低。
因云而联,因镇而盟。云栖的再次进化,我们拭目以待。(潮新闻记者 赵路 通讯员 丁书堇 冯渲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