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自己送别,初读时平淡,再读时满怀惆怅,让人泪目

阿芳评诗 2024-05-17 11:54:56

杜甫也写过送别诗,与李白王维高适不同,杜甫的送别诗是写送别自己。

公元759年,唐军与安史叛军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国难家愁,杜甫毅然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离开秦州,入蜀道,他心中迷茫,没有明确目的地。

与此同时,好友李白身陷囹圄,被流放至远方,尚未得到特赦。而好友高适,身披战甲,正在战场上讨伐安史叛军。

离别之际,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这种情景尤为凄凉。为了自壮“行色”,他写下《送远》。

《送远》

唐•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首联,开篇提问。

“带甲满天地”,是安史之乱下的大唐,遍地皆是甲胄裹身的士兵,战争的气息弥漫四周。

“君”,这一称呼,不同语境意义不同。在王维笔下“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中“君”是他的朋友。是在问朋友你要去哪里?

然而,当杜甫笔下“君”,指自己,他借此询问自己,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刻,为何选择远离家乡,踏上未知的旅程。

此刻的杜甫是矛盾的,内心在挣扎,也许他在思考是逃避还是面对。

颔联,是启程离别时的场景。

身处乱世之中,亲友都不确定这次分别,是否还有重逢机会。而杜甫,则默默地跨上鞍马,准备离开告别秦州。

一边是亲友有声的痛哭,一边是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离别,不仅仅是杜甫的离别。更是那个动荡时代无数人的离别。

身处乱世,如同飘萍一般,无法掌控。这种悲凄之状,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颈联,道出远行时间,“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整个世界被寒冬笼罩,关河清冷寂寥。

然而,这种景象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丽景象截然不同。后者是秋天的磅礴气势,无边无落叶,在秋风中回旋。长江之水则滚滚东流,永不停息。

相比之下,寒冬的寂寥、清冷,更贴切杜甫此刻的心情。所以,才有尾联,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别离,是亲朋相送的情谊;

“昨日”与“眼前”对比,强调即使别离已成昨日之事,但那份深情依然如昨,历历在目。

古人,也不是字面意思,是昨天与杜甫分别的那些人。也暗示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行了多远,昨日之事,犹在眼前。眼前所见,难免让人伤感。

757年,杜甫在战乱中冒险逃离长安,投奔肃宗,并被授为左拾遗。然而,他直言不讳营救房琯,这一举动触怒肃宗。尽管有宰相张镐力全力营救,但杜甫难逃被贬谪华州。在华州,杜甫没有闲下来,他时不时吐槽下上层。结果再次被贬秦州。

从直言国事的谏官,沦为管理器材的小吏,巨大的落差让他看到世态炎凉,人生无常。

昔日秋日城边古树下送别,鲁酒白玉壶,有酒有友有歌有亲朋,而今日只有老弱家人。强烈对比,也是时代对比,怎能让人不悲切。

平日之别离,已足够悲伤;恰逢乱世,悲伤倍增。最后两句尤为悲壮,不直言送别,却胜过送别。离别之苦让人痛彻心扉。



0 阅读:8

阿芳评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